分享

从历代诗文看苏州古城

 苏迷 2017-07-16
从历代诗文看苏州古城
文/徐静

 
  摄影/瞿金根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自登上王位后即令伍子胥创建阖闾大城,由此揭开苏州古城的历史序幕,至今已有2530年。漫漫历史长河中,古城苏州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孕育了众多文坛名家,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寄寓吴地,写下许多美丽诗文。他们的名篇佳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苏州,充满着姑苏情韵,洋溢着诗情画意,地域特色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代诗文中取其精要以探究苏州古城的创建特色及其丰富内涵。

  一、兴霸成王创建阖闾大城

  春秋晚期,诸侯纷争不断。吴国西部面临着强大的楚国,南方面临着楚国的盟国——越国。吴国原来在无锡梅里的都城局促于锡东一隅之地,腹地狭小,不利于吴国争霸事业的发展。这一状况,令新执政的吴王阖闾内心十分忧虑。擅长策谋的伍子胥认为,安邦治民之举首先要建立城郭,所以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建阖闾大城。而阖闾大城的规划建设是为了实现吴王阖闾破楚制越、称霸诸候的政治意图。
  作为阖闾大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对阖闾大城的选址和规划十分周密,《吴越春秋》卷四接着记载了伍子胥创建阖闾大城的方法:“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伍子胥筑城十分讲究科学,观察土地,探测水文,做大量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选择,最后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仿照上天,效法大地,选地筑城。经过数年辛苦经营,征集大批民工,理水为河,垒土为墙,建成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即如今的苏州古城。阖闾大城北近长江,西依太湖,据三江五湖之险,水陆交通方便,周围又是一望无垠的水乡平原,发展腹地充足广阔,正是吴国兴霸成王所需要的雄厚基地。由此可见,苏州建城伊始,就有周密的选址思想和营建规划,体现了先人科学的建城思想。苏州古城历经2530年的风雨沧桑而经久不衰,究其缘由,与当初符合自然规律的选址密切相关。
  自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之后,“阖闾城”就成为苏州古城的代名词。苏州前身是吴都阖闾大城,也一直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肯定并赞美。唐朝诗人刘长卿《送严士元》开头两句写苏州水城春光:“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唐人李嘉佑诗歌《伤吴中》开头写道:“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宋朝诗人梅尧臣《送唐紫微知苏台》诗曰:“泰伯庙前看走马,阖闾城下见骖鸾。”元末明初诗人虞堪《盘门》诗曰:“南雨庙前霜柏,阖闾城下寒潮。风雨扁舟径过,伤心无复吹箫。”明代诗人张元凯《枫桥与送者别》诗云:“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万里之行才十里,阖
  闾城头尚堪指。”

  二、八大城门各具象征意蕴

  伍子胥所筑的阖闾大城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齐。饶有趣味的是,苏州城门的名称都是单字,在国内为仅有,而且延用至今大多不变。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明确记载:“门之名,皆伍子胥所制。”苏州古城门取名简约典雅,但都各有特定的来历和深刻的寓义,体现了各自的环境和特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信息。史料记载,阖闾大城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为实现打败楚国战胜越国的战略目标,伍子胥在城门的名称和方位设计上费尽心思。比如,设置西城墙阊门的原因,是要用它来象征上天的门,使阊阖风能通过。设置蛇门,是要用它来象征大地的门。按照八卦方位,吴国属龙,于是在西南门取名为蟠门(盘门);而越国属蛇,因而东南门名为蛇门,想要借此来压制越国。北面的门分别叫做平门和齐门,自然是要平齐威晋了。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而为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伍子胥“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充分体现了这种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阖闾大城以天地为规划模式,在城门的种类、数目、方位、朝向以及门上龙蛇的装饰等方面,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的造型都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吴王阖闾破楚制越称霸诸候的雄心壮志。
  在伍子胥所筑的八大城门中,阊门特别著名,巍峨雄伟,居八门之首。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北通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大城在西城墙开设阊门很有讲究:“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吴王阖闾想要西破楚国,所以设立阊门来象征天门,使上天的阊阖风得以通过,也就是要与自然界的元气互相贯通以有利于打败楚国。因而阊门又称破楚门。公元前506年,在做好充分的伐楚战争准备后,吴国的大军就从雄伟的阊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终于在柏举之战打败楚国,并攻入郢都,楚昭王无奈仓惶外逃。曾经雄霸一方的强大楚国在这一战中彻底失败。从此,吴国成为南方新兴的霸主。阊门因此成为真正的“破楚门”。
  在吴王阖闾兴霸成王的过程中,阊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后来的史书不断记载阊门——这一阖闾成就霸业的政治符号。唐陆广微《吴地记》曰:“阊门,亦号破楚门,吴伐楚,大军从此门出。”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阊门,《文选注》:‘吴王阖闾立阊门,象天阊阖门。’”清代姚承绪《吴趋访古录》记载:“阊门,像天门,通阊阖气也。吴阖闾欲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一名破楚门。”姚承绪《阊门》诗开头两句云:“破楚门前气象雄,九天阊阖信潜通。”这里说的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开设阊门的目的在于西破强楚成就霸业。

  三、城门水陆并用特色鲜明

  在中国建城史上,苏州古城具有独特地位,其城门都开设水陆两座城门。“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八大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如此规格十分罕见,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创举。唐人刘禹锡诗云:“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从中不难想象当时的盛况。
  苏州地区东滨大海,北临长江,位于太湖出水口区要冲的湖东洼地,四周河流成网,湖塘连片,雨量充沛。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建筑城市,伍子胥十分注重水的利用与开发。阖闾大城四面各设水陆城门两对,城门位置并不完全对称,这是由城外河水流势而定,便于引水入城或排水出城。在城外开凿宽阔的护城河一周,并同太湖水系相连接,舟楫可四通八达,构成一座河渠纵横规划周密的水城。
  从阖闾大城直至宋平江府乃至于近代苏州城,其城市格局历经2500余年而基本得以保存,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水城的骨架是河道。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明确指出:“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
  尚是春秋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
  以为河道所环顾也。”
  伍子胥所筑阖闾大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城模式。水陆双棋盘骨架到了唐朝基本定型。水成为苏州的符号,苏州因水而活而美而特色鲜明。
  苏州水城特色与风景成为许多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绅路经苏州时写下长诗《过吴门二十四韵》,前八句写道:“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水光摇极浦,草色辨长洲”,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苏州水城风貌。诗人杜牧风流倜傥,多次来到吴地,喜欢苏州的山水。所作《吴城》开头二句生动地描绘了水城美景:“二月春色江上来,水晶波动碎楼台。”曾任苏州太守的白居易在苏州任上写过许多诗歌赞美苏州,其《登阊门闲望》诗云:“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诗写苏州古城青草碧绿,郁郁葱葱。夕阳映照下的乌鹊桥红光灿烂,处处楼台盛宴常设,管箫声声,悠扬动听。临河人家,家家后门外都有一个水码头,都可以靠岸停船。水乡古城特色鲜明,景色分外清丽秀美。苏州人张籍不仅擅长乐府诗,其抒情诗亦很出色,一首《送从弟戴玄往苏州》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水乡的一往情深:“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乘舟向山寺,著履到渔家。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江天诗景好,回日莫令赊。”苏州西城阊门路,沿胥江岸边杨柳依依,婀娜多姿。此诗写出杨柳春色浓,乘一叶小舟沿着水路可以游虎丘、灵岩等著名山寺,途中可以到渔民家中休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也很著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典型的姑苏水巷特色。苏州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构成河街相邻,独具一格。因此,水巷就成为水城苏州的标志,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就成了苏州的广告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