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慢品武康路

 wilianyang 2017-07-16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漫游慢品武康路

武康路长1183米,路不宽,不长,枝叶繁密,清凉而静谧,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天踱步散心。整条路呈弧线、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华山路,离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很近,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距宋庆龄故居不远,再走远一点还可以去上海图书馆转转。

可乘地铁10号线交通大学站到达;或公交48、113、328、548路华山路武康路站,548路武康路复兴西路等。

漫游慢品武康路

从淮海中路进入武康路,最先看到的就是转角处的标志建筑武康大楼

位于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交叉口的武康大楼,是上海迄今为止最文艺的转角建筑,它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是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在1924年的代表作品,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1994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漫游慢品武康路

大楼坐北朝南,楼身狭长,从西侧看像一艘轮船,总让人产生“诺曼底登陆”的联想。武康大楼楼高8层,成古典主义“三段式”,分为檐部、中间部(主体)和基座。建筑看点有三:一是连续的拱廊通道,商店设在廊内。这是针对公寓所占的地面狭长、紧贴马路而采取的灵活处理,巧设骑楼式通道让出可躲风避雨的空间,以方便行人顾客通行与购物。二是在街头转角处,从第三层朝上设有出挑的阳台,犹如船舰上的瞭望台,既方便住户步出室内观望街景,又丰富了正立面形态。三是第三层有三角形山花窗棂,还有花瓶式栏杆,十分醒目,透出古典式建筑的风韵。

大楼里的电梯仿佛是老电影里的道具,至今用的仍是“半面钟”来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大楼还有个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就是这里的每一户房间都朝南,走廊向北,令居住者觉得相当舒适。整栋楼房有梁而没有承重墙,所以每户人家的房型都不相同。曾经有很多文化人物比如吴茵、郑君里、秦怡、王人美、赵丹、孙道林都曾居住在这里。

进入武康路,沿着马路往北慢慢走,右手边武康路395号是一幢带有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创建于1932年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曾落户于此,1977年至2003年期间,此洋房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

漫游慢品武康路

到武康路395号重点是欣赏其建筑外貌。这座花园住宅的外形设计上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别墅建筑形式的影响,住宅特别强调并追求对称形式。它外形整体上为上下三段式,底层是基座,二层以上是主要生活空间。住宅的南立面相对简洁。这座住宅在某些细部也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意味。例如,入门柱廊间的栏杆为缠绕的缓带式样,中间为椭圆形漏花,是一般建筑中少见的。三层北立面,由牛腿跳出的弧形阳台富有的老虎窗,有意特别突出屋面,而且做成椭圆形,与普通的三角形不同,下部有流畅的卷草纹饰及绕门,窗洞呈拱券,有多层线条装饰组成。

最为叫奇的是,拱顶下装饰为草叶纹样,十分繁复。所有这些刻意设计的装饰,多多少少体现出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征。强烈的庄重、对称,强烈的凹凸感及由此产生的立感,强调曲线、曲面,产生了强烈的扭曲感。当然,由此设计更彰显住宅的华贵不凡的气质。

武康路393号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黄兴于1916年在上海居住过的寓所,人称“黄公馆”

漫游慢品武康路

1916年7月,辛亥革命元勋黄兴(1874-1916年)应挚友孙中山之邀,从美国经日本辗转回国,住进了这座刚修建完工的西式住宅。此时黄兴已身患严重胃疾,但仍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日夜操劳。同年10月31日晚10时,黄兴病重,终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虽然黄兴只在此生活不足4个月,但期间孙中山曾两次来这里与他共商要事。“黄公馆”现已成为民宅,不对外开放。 武康路393号甲,即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现在所处的这幢房子实际是在黄兴先生逝世以后在其寓所后加盖的,中心对外开放,免费参观,内有多幢等比例缩小制作的老房子模型,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的“漫游慢品武康路”活动更是为喜爱老洋房的朋友提供了更多了解老洋房背后故事的机会。 武康路393号甲开放时间:9:00-17:00(全年无休)。

武康路390号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办公楼,是上海优秀的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互为相通。采用平拱、圆扶门窗洞。墙面涂浅黄色,白色边框,体现出活泼欢快气氛。南面屋顶中部有突出弧形山墙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

漫游慢品武康路

这里曾是意大利驻沪领事馆,许多中国青年通过来此作申办赴意登记手续,走出国外,进行语言与其他专业学习以及从事工业、服务业和手工业等业务。许多海外华人以及日益增长的外国朋友都通过这里的介绍,纷拥而入来到上海,与上海青年大学生直接接触,感受其异国他乡的风情风味。

武康庭位于武康路374与376号,坐落于静谧的昔日法租界区。“武康庭”提倡优雅生活的理念,以其融合了欧洲和海派文化的氛围为武康路平添了一抹优雅与惬意的生活情调。

漫游慢品武康路

武康庭素有小欧洲之称,庭内随处可见的西班牙小尖顶和法式红砖老宅都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保护建筑,有曾为民国时期外交官的宅邸的,也有为原上海仪表局办公楼的,还有为原涉外星级宾馆的。现在“武康庭”里的租户包括:连年获奖的法国餐厅、展览纷呈的画廊、专业的葡萄酒店、别致的花店、欧式服装店、休闲咖啡店、一站式美容店等等。攀爬在墙沿的常春藤,露天各处摆放的融合了各自餐饮风格的桌椅,以及与环境完美结合的雕塑艺术……万国文化,千种风情,一览无余。

武康庭的隔壁,武康路274弄,建于20世纪20年代晚期,属于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

漫游慢品武康路

有南北花园,呈L型分布。南立面对称,造型简洁,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以立砖饰带压檐,二层中部有出挑的大阳台,目前皆已封窗加顶。无檐平屋顶不设平台,南侧墙面有维修钢梯通往楼顶。北部有突出的柱形楼梯间,其外墙为大块玻璃窗。北侧内院中间设花坛,四周环绕分布汽车间和辅助用房等,整体布局合理。 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曾居住于此。郑洞国,湖南石门人,是最早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后期杰作。这是一幢混合结构四层楼现代公寓,公寓沿街立面十分简洁,淡黄色外墙体,朴实无华又充满朝气。

漫游慢品武康路

长方形与四方形的窗框外凸,让室内充满阳光,很好的满足了居住者向往阳光与温暖的传统愿望与居住习惯,方窗旁镶嵌着小圆形的窗洞,内镶四方形的小钢窗,形成和谐的对比,增强了活泼向上的气味。整幢大楼酷似一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大船。为何要把公寓楼设计成船型?20 、30年代是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期。无数中外富豪竞相在徐汇地区兴建别墅、公寓。无序且相争的房地产开发产生了不少街头转角的“边角料”土地。在这寸土寸金的旧上海,这种地都显得尤为可贵。开普敦公寓这种三棱体的船舰形设计因地制宜,是富有创意的成功范例。可以说,这种建筑造型几乎很难在上海市区其他地方再找到了,这就是开普敦公寓建筑设计的唯一性与独创性。大楼现为普通民居,不对外开放。

挨着开普敦公寓的国富门公寓建于1936年,属现代派建筑。这是一幢混合结构的五层公寓。每层二间一套,共8套。底层是后加的附屋,楼上是公寓。

漫游慢品武康路

该公寓是为纪念一位曾在我国云南省的邮局里工作过,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战死在战场上的法国侨民国富门(Kauflman)命名的。鉴于他在战场上的事迹,法国租界当局还将淮海中路旁的一条幽静的小街也命名为国富门路,这就是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华亭路。国富门公寓按其解放初期在武康路上的门牌号也被称为“二三二公寓”。

武康路210号花园住宅有着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罗密欧阳台”,是武康路之游中最为浪漫多情的地方。这幢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这座洋房最有趣味的设计是:住宅主入口处圆拱形门与墙面处理成弧形,其设计成对着转角与二楼窗户的“小阳台”。

漫游慢品武康路

这几乎与朱丽叶家的花园阳台如出一辙,不高不矮,仿佛就是留给“罗密欧”们去爬似的。假如楼前能有一片花木扶疏的小花园,那准能在此上演罗密欧爬阳台这场戏了。关于这幢洋房有“罗密欧阳台”这个名字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陈丹燕在著作《上海的风花雪月》里对它有一段伤感而优美的描述:“路边的一栋黄色的小楼,……,不知道是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的阳台。慢慢经过那意大利式的半圆的阳台,看明黄色的墙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着灯、玻璃脏脏的阳台长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

武康路117弄2号,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这栋西班牙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漫游慢品武康路

东部建筑为三层依次后退,二层窗户或是小圆窗或是条形竖窗,别有风味。建筑南面是花园,两株白玉兰高大茂盛,地上草坪修剪也十分齐整。抗战胜利后,原国民政府总参谋次长李及兰曾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117弄1号花园洋房建成于1944年,曾是原金城银行总经理、民国大金融家周作民的旧居。解放后至“文革”,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曾先后居住于此。现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漫游慢品武康路

这是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楼高3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当时上海华籍著名建筑设计师范能力设计。整幢建筑外形带有较多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的特色,而室内装饰则是中国传统风格。住宅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布置,中西建筑元素相互揉和补充,西班牙式的节奏明快、热情奔放与中国传统式的文静典雅、含蓄秀美形成和谐共存,创造出宜景怡人的居住环境。

武康路115号的密丹公寓,原业主为民国时期的孔祥熙家族,是孔祥熙众多房产中的一处。它建于1931年,由法商赉安洋行设计,属当时常见的现代派建筑,采用30年代最为时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漫游慢品武康路

屋顶装饰图案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出墙呈曲线形,加上其多变的卷涡,使建筑外形与大象相似,十分有趣,人们喜欢将它比喻为“大象屋”。住宅的另一特点是:入口处采用内凹手法,在门上方逐步出挑,别具当时风靡一时的装饰艺术特征形象。造型优美、别致的密丹公寓,走过近80年的沧桑历程,仍保存完好,风姿犹存。现为普通民居,不对外开放。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这里免费对游客开放。

漫游慢品武康路

巴金故居是一栋简朴而略显敦厚的建筑,建于1923年,主楼是座假三层建筑,这栋欧式独立式花园别墅在外观上受到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室内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这里是他生活时间最长,写作著作最丰盛的地方。《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走进巴金故居,您可以近距离接触巴金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复原场景,还可以通过专题展览一睹巴金故居收藏的重要文献资料。漫步花园,这里的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老当年的足迹。

武康路107弄2号陈果夫旧居。这栋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46年,陈果夫曾于1946-1948年在此居住。

漫游慢品武康路

陈果夫(1892-1951),浙江吴兴人,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监察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职。曾与其弟陈立夫成立中央俱乐部。两兄弟掌管着国民党党务机构,所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1948年12月去台湾,因肺病复发病逝于台北。2008年12月10日,区文化局将该栋住宅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在为民居。这栋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山墙上有半露木构架,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门洞,东窗带有厚实梯形窗套、窗媚,有古典主义特征。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划分合理。

武康路复兴中路口,在高墙耸立、绿枝掩映的院子里,有一幢尖屋顶高高耸立的的洋房。因为黑色大铁门紧闭,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有贵族气势十分神秘。

漫游慢品武康路

这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建于1928年,现属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这就是武康路99号,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解放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过。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所住。这幢房子具有典型的英国乡村式建筑特征:(1)外墙半露在外,是暗红色的木构架。(2)高高的红砖砌就呈铝齿平面状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十分别致。(3)红瓦双陡坡一直到二层,还开着挺大的四坡型尖顶老虎窗。(4)白色水泥拉毛墙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处有砖筑敞廊,外观富有层次感,中间凸出门廊,二楼有个大阳台,立镂空栏杆,局部墙体及窗柜处均有红砖砌筑的屋角石。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因为是普通民居,不对外开放。

漫游慢品武康路

这幢楼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这种乡村式别墅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标志性的建筑,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大量在英国建造此类住宅。由于它的外形较美,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合理,就开始在上海流行。以后随着英、法租界向西的扩展,也延伸到全市各区。因徐汇区衡山路、武康路一带已形成高级住宅区,而且乡村风貌浓郁,因此富豪达官们都纷纷效之成风。所以,陈氏兄弟住宅同为一种建筑风格,既是当时建筑趋势,也是在情理之中。这类英国式乡村式别墅最为典型的就是现在龙柏饭店1号楼,原“沙逊别墅”。

武康路40-4 、40-1号,分别是颜福庆旧居、唐绍仪旧居

漫游慢品武康路

颜福庆故居是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楼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 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颜福庆(1882—1970),祖籍厦门,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创办了湖南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颜福庆非常重视预防医学,提倡“预防为主”,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绍仪曾居住的这幢住宅建于1930年,建成时是义品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诸昌年的寓所,后来唐绍仪居住于此。

漫游慢品武康路

唐绍仪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他曾是国名党第一任的内阁总理。诸昌年是唐绍仪的女婿,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唐绍仪避居租借女婿家,住进了这栋小楼。也就是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上海滩的唐绍仪被刺案。“唐案”的扑朔迷离使得这栋小楼又增加了一份神秘气息。这栋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所设计的。董大酉也算是上海名人了,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由他拟定了上海市行政区规划,设计了原上海市政府大厦和市政府各局办公楼、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等。由于这栋房子现在是民居,所以不能参观内部。房子的外围有一道高高的竹篱笆墙,把漂亮的洋房、幽静的花园与嘈杂的弄堂分隔开来。入口处大门的装饰华丽又细腻,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特别精美和突出,它既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奔放,更有巴洛克艺术的标新立异。

武康路2号,武康路最北端与华山路交汇之处的这幢建筑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漫游慢品武康路

解放前它是上海丝业大王莫觞清的豪宅,据说,茅盾的小说《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原型便取自莫觞清。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寓所,文革前夕是上海市委写作组所在地,姚文元就在此写下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来这里曾作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所在地。现为普通民居,不对外开放。这是一栋法国风貌的独立式花园洋房,高高的围墙将这幢花园洋房与武康路街面隔开。这里是楼小花园大,园内遍种各种树木与草地花卉。人们将这样小巧、淡雅,富有法国地区风韵式的洋房,称作“玲珑别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