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芝润斋 2017-07-17

秦汉时期的原始瓷所采用刷釉法,釉层较厚,呈青绿,青黄或黄褐色,胎表无釉的部位露紫色或赭色,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只能称为“釉陶”。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东汉生产一种酱色釉原始瓷,烧成后胎呈暗红,紫或紫褐色,使釉呈紫褐或黄褐色。

东汉原始瓷装饰比较简单,普遍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部划一道或数道弦纹,通称“弦纹罐”,“弦纹壶”。初期弦纹比较粗,之后纹路变得细密;其次是水波纹,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纹饰是在罐,盆的胎部贴铺首。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东汉青瓷针刺龙纹纹双系罐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汉代瓷窑生产青瓷与黑瓷,以青瓷为主,质量当属越窑最好。

早期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坚硬,达到正烧,胎骨坚实呈灰白色,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层均匀,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纹饰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兽头足等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汉代原始青瓷瓿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汉代越窑四系青瓷瓿


青瓷与黑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其区别仅仅在于釉料中的含铁量,含铁量3%以下的烧成青瓷,在4%---9%以上的烧成黑瓷,黑瓷的胎质不及青瓷细腻。但黑瓷也有粗细之分,碗,壶类的饮食器和酒器胎质比较细,呈灰白色或浅灰色,器型比较大的容器,胎质比较粗,呈灰或深灰色,色泽较深,并有较多气孔。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黑瓷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器底无釉处胎呈紫色


越窑: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主要窑址在越州的余姚,上虞境内。东汉瓷窑分布在广大的长江流域南岸,其中以浙江最多,是我国瓷器的主要发源地和东汉的主要瓷器的生产区,后来这些瓷窑分别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越窑,瓯窑,德清窑与岳州窑。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三国越窑青瓷的胎质,釉色与东汉相同,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西晋时期,胎色加深,作灰色和深灰色,普遍施青釉,釉层均匀,上釉的部位根据器物不同用途有差别,碗、盏、盆等都是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近底处,壶,罐等容器一般是口沿内外以及外壁施釉,内壁露胎不上釉。三国越瓷的胎色淡,釉呈青色,西晋以后,胎色呈灰或深灰色。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在堆塑罐上堆贴龙,熊,凤凰,麒麟,狮子,羊,狗,鸟,鼠,鱼,蛇,龟等动物纹和各种人物纹等,是当时一种时尚的审美特征,除动物纹饰外,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到吴末又在网纹上下加饰联珠纹,成为由网纹,弦纹和联珠纹组成的花纹带,再配以铺首衔环,龙虎和佛形像等,使器物更加稳重端庄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堆塑罐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西晋后期出现了以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釉料,在已经施釉坯的件口沿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多数是对称四点,因为是在釉面上着彩,故称:“釉上彩”。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越窑点彩盖罐

西晋时,联珠网纹带成了越窑的主要装饰,另外有禽兽纹带,菱形纹和忍冬纹等,禽兽纹带有龙,凤,虎等飞禽走兽交替组成,也有完全用龙纹衔接组成的一圈兽纹带。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联珠网纹带

西晋后期越窑已经改为生产实用器,装饰花纹也大大简化,盛行加工方便的弦纹和褐色点彩。

六朝时期越窑器型变化的总趋势是:早期器型矮胖端庄,东晋开始陆续向清瘦秀丽方向发展。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西晋青釉鸡首壶

瓯窑: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是我国古代又一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所谓窑系一般是一定产区各窑因原料,造型,装饰工艺等长期形成的共性传统)。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瓯窑褐彩蕨纹执壶

瓯窑也是由汉代的原始瓷发展而来,六朝时期制瓷技术和瓷器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瓷胎坚硬,白中微带灰,釉色以淡青为主,并有青黄色,器物种类丰富。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瓯窑的纹饰是:三国两晋时常在器物的肩腹交界处或口沿部饰弦纹,水波纹,网纹,和联珠纹,东晋时通行弦纹和釉上褐色,釉上褐色有点绘两种手法,点彩的点比较小,分别点在动物纹的双目,耳朵,尾巴上,或在器物的腹部点成各种几何形图案等等。彩绘是用毛笔蘸彩料绘成长条形,线条的长短和粗细视画面的大小而定。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瓯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西晋瓯窑青釉狗圈碗

婺州窑:位于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一带,创烧于东汉,六朝是它的发展时期,唐到北宋是它的鼎盛时期。婺州瓷器在三国两晋的瓷胎比较薄,呈灰白色,东晋时期一部分瓷器用粉砂岩做坯料,烧成以后瓷胎呈深灰和紫色,严重影响了青釉的呈色,但在西晋以来就试用化妆土衬底以掩盖胎面的深色,使用化妆土还可覆盖胎面颜色凹处等缺陷,并使釉层呈色柔和滋润。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东吴婺州窑青釉堆塑人物罐

婺州瓷也用石灰釉,三国时呈淡青或青黄色,釉层不甚均匀,时常可以见到凝聚成芝麻点的情况,西晋开始,釉层厚而均匀,在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的地方,往往产生白色的结晶,呈现一丝丝或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这是婺州窑的一个特点,除青釉外,还有施酱釉和黑釉的,但数量很少。

婺州窑瓷器的纹饰基本上和越窑相同,三国时期常见有水波纹,西晋时期网纹比较多,也有联珠纹和铺首衔环,东晋时期纹饰比较少见,有弦纹和褐色点彩两种,南朝时期盛行莲瓣纹。


德清窑是目前最早烧制黑瓷的窑。

晋代德清窑的胎壁比较粗厚,外壁饰青,黄绿和酱褐色釉,釉层厚薄不甚均匀。至东晋南北朝时期,胎壁比较薄,胎色有淡灰,灰,深灰,砖红或者紫色等。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釉有青釉与黑釉两种,青釉可分为青绿,青灰,黄绿和黄色,由于青瓷胎呈色深,所以从东晋开始,在青瓷的胎面上,施奶白色的化装土,以掩盖胎色,黑釉釉层丰厚,呈黑色或者黑棕色,烧制成功的产品,釉质滋润,色黑如漆。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东晋德清窑黑釉壶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东 晋 德 清 窑 青 釉 天 鸡 壶

南山窑在江苏宜兴的东南。

南山窑瓷胎呈灰,灰白,黄白等色,胎外施透明釉,釉呈青灰或者青黄等色,普遍开冰裂纹。外壁近底处无釉,胎釉结合处不好,常常有脱釉现象。南山窑发源于东汉,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窗棂纹和叶脉纹。釉呈黄绿色,也有少量灰棕色,器形,纹饰与成型方法与三国西晋的瓷窑相似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汤渡窑是指江苏宜兴南山窑

瓷器收藏常识(伍)—秦汉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高清图鉴

北朝的瓷器特征:北朝的瓷器胎质粗糙厚重,有气孔和黑点,呈青灰和浅黄色,施青,青褐或者黄褐色釉,釉层厚薄不均,有流釉现象,有的釉中有铁锈斑,碗盆器类常常器内满釉,器外施半釉,多数碗口缘外部饰凹弦纹一道,也有在外壁划莲花瓣纹的。

北朝的瓷器以青釉为主,也有黑瓷和白瓷。

青瓷:青瓷胎质厚重,粗细不一,多气孔,胎色也深浅不一,有白,灰,土黄和红色多种,有的并有黑点,胎面施白色的化装土,发青釉釉面光滑,色泽柔和,釉面呈青,青灰,青黄等色。有的釉面透明,有光泽,多数有冰裂纹,并有流釉现象,胎釉结合不紧密,容易脱釉。

黑瓷:瓷数量不多,还包括施酱釉的瓷器,多数胎质粗糙,呈土黄,砖红或者灰色,釉以黑褐色,酱色为主。

白瓷:白瓷器物造型与青瓷相同,除壶的质地粗糙外,其余的都比较细腻洁白,施白釉,釉层薄而莹润,釉色白中带黄或者淡青。器型式样和纹饰与同期青瓷相同,并把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忍冬纹移植到瓷器上,

又由于佛教影响很大,莲瓣,飞天,菩提和宝相花成为瓷器的重要装饰,而且常常使用浮雕堆贴的手法。

南北朝时期瓷器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成型技术迅速提高。

(2)化装土的应用。

(3)褐彩的产生和使用。

(4)窑具与装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5)器物品种增加,使用范围宽广。

(6)白瓷的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