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六盘水“三变”案例

 renren1974 2017-07-17

为让各地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实际做法,现选刊六盘水市“三变”改革中的三个典型案例,供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三变”改革下的“1+8”联村扶贫

--六盘水市盘县娘娘山农业园区产业项目简介    

 

贵州娘娘山农业园区为贵州省“5个100”工程项目中的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同时为贵州省2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之一,按照农旅融合发展理念,通过“三变+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将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民增收脱贫。

 一、主要做法  

一是能人带动强化示范引领。2012年,民营企业家陶正学带领村民成立了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乡村资源、产业、生态、环境,整合了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实现各种要素优化组合。合作社按照“农户出资多少,合作社就无息借资多少”入股模式,发动465户村民筹集200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将首批“农民”变成“股东”,随着经营主体越来越多、股东越来越多、产业越做越大,发展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盘县双华农机合作社、陶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15家合作社和8家公司。   

 二是全民参与推动改革创新。银湖合作社逐步探索了用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建立了“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带动了群众增收。变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为“长期受益”,村集体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增加了村级集体积累。2015年8个村村级集体积累平均达22万元,实现了办事有人跟、说话有人听,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娘娘山联村党委按照“整村发动、一户一入”的原则,成立了舍烹村、播秋村等8个村级合作社,同时把村级合作社作为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社,形成了“总社+分社+农户”的“1+8”机制,总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经营,分社负责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分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的资产入股到总社,同时负责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形成了“总社牵头抓管理、分社负责抓实施、群众参与抓生产”的格局。“1+8”合作社模式,调动了上万人入股合作社,通过经济组织的市场手段,有效整合了资源资金,实现了连片开发,创新了社会治理,促进了增收脱贫。    

三是万众一心谱写发展新篇。在县、乡党委的推动下,依托娘娘山农业园区,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联合舍烹、播秋等8个村党支部组建全市首个联村党委,形成了“1+8”联村党委(1个联村党委、8个村党支部)。联村党委推出了“村务共商、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调”五项举措,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社、一村一产”的思路,通过产业发展改变了过去各村“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状况,凝聚了发展智慧、资源、力量,实现了基层组织连手、党员群众连心、基础设施连建、扶贫产业连片、美丽乡村连线。  

二、取得成效

一是“三变”从无到有2012年银湖合作社成立以来,娘娘山农业园区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发展、丰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共整合土地、林地、草地等资源10.68万亩,整合财政资金、项目基金、社会资本4.23亿元入股园区参与建设发展,5455人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302户1028人。    

二是产业从弱到强。2012年以来,园区共组建15家合作社、8家经营性实体企业,发展刺梨、猕猴桃、蓝莓等特色农业产业2.18万亩,发展养殖生猪5000头、土鸡20万羽;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了天山飞瀑、温泉度假小镇等18个旅游项目,核心区8个村均实现了村村有产业。2015年园区总产值达2亿元。    

三是农民从穷到富2220户5455人入股农户,年人均增收6000元;园区解决310人固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5人,最低工资1600元/月,最高工资7600元/月。园区每年用工4000余人次,支出劳务费20余万元,日工资65元以上;园区带动了2家酒店、100家农家乐、45家农家旅馆、32户农家超市发展,农家超市每家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农家乐每家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农家旅馆每家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12年以来园区已带动885户3288人脱贫,2015年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000元跨过10000元,其余7个村的人均纯收入从3000元跨过7000元。  

 

 “荒奇”为股资源变资产的探索

   --六盘水市水城县野玉海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简介  

  

水城县野玉海景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野玉海管委会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野玉海旅游发展资金,按照彝族文化元素规划建设,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兼具的“千户彝寨”工程,占地面积300亩、建房面积13.5万平方米,容纳1006户4123人。   

 一、主要做法    

(一)“一户一股”打造海坪千户彝寨。一是坚持高端规划。按照“一寨一景”的思路,围绕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打造“千户彝寨”工程。二是突出多元投入。采取搬迁农户与希慕遮公司合作建房的方式,在满足搬迁安置户人均住房25平方米的基础上,由管委会融资扩大建房面积,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来打造,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三是注重安置帮扶。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全面落实“十个一”保障措施,对搬迁户进行安置帮扶。同时,引进10家平台公司进入景区从事经营,每家公司扶持2户搬迁贫困户,每户解决1至2人就业。  

(二)变“荒”为股打造度假小镇。一是变荒为宝整合荒山荒坡资源。采取“三变”模式,由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荒坡A股海坪彝族风情街项目,共建成38个院落19000平方米,村集体及村民占股30%,景区管委会占股70%,村集体30%分红收益中的50%再分配给780名村民。2015年村集体和村民共分红150万元,其中分给村民75万元,人均分红961元,覆盖农户180户780人,其中贫困户65户112人。二是变虚为实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由希慕遮公司出资100万元,与海坪彝族传承人、当地彝族同胞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发展彝族民族文化,吸纳和培养当地农户从事彝族迎宾舞、篝火晚会等表演。同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等,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二、取得成效

(一)推动了旅游井喷式发展。通过“三变”改革,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景区建设,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有效推动了景区实现井喷式发展。今年以来,景区共接待游客143.53万人次,增长189%;旅游收入达5.32亿元,增长115%。   

(二)探索了生态移民新模式。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与小城镇建设、景区景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    

管委会与海坪等13个村合作,以“三变”为纽带,采取“管委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各村以集体资源入股参与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景区村集体经济积累最多的达21.8万元,最少的达5万元。   

 

基地联户股份联心破解三大难题

--六盘水市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俄戛基地项目简介

 

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是水城县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和推进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种植面积10万亩,覆盖5个乡镇,涉及26个行政村11428户39319人,其中贫困户2916户9481人,目前已挂果面积达1.6万亩,带动1289户贫困户脱贫。润永恒公司是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内一家以种植猕猴桃为主的民营企业,于2012年入驻水城县米箩镇(原米箩乡)俄戛村,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万亩猕猴桃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流转土地并种植搭架猕猴桃6700亩,建成了观光区、采摘体验区、新型架材试验区、休闲度假体验区和野生猕猴桃试验区。  

一、主要做法   

 一是基地连户共增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建成后的基地分到一家一户进行管理,公司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指导,将一家一户培育成为产业基地的职业农民,实现入股农户获得所管理地块效益(每亩猕猴桃产值)30%股权参与分红。待盛果期后,参与地块管理的入股农户每亩地可获得1.3万元,该模式覆盖农户742户2600人,其申贫困户165户583入。    

二是股份连心谋共富。公司坚持以入股农户为核心,采取“固定分红(土地入股保底金)+收益分红(土地作价占生产成本的  比例乘以亩产效益,扣除土地入股保底金后其应分红部分,同时  由企业承担市场和自然风险)”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  包经营权八股参与基地建设,在每亩地每年获600元的固定分红  同时,产生效益后再按收益分红。第一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  每年每亩600元的固定分红;第二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年  每亩600元固定分红加700元收益分红,共1300元;第三个五  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年每亩600元固定分红加1400收益分红,  共2000元;第四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年每亩600元固定  分红加1900元收益分红,共2500元。待基地到盛果期后,预计  项目覆盖农户年总收益达1300万元,人均增收可达4300元。该  模式覆盖农户875户3062人,其中贫困户221户751人。    

二、取得成效    

一是有效破解了产业难以集中连片的问题。过去,产业发展主要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土地流转费每亩最多500元左右,利润都被公司拿走,导致群众不愿意流转土地、产业发展难以实现集中连片。对此,公司通过“两连”模式,有效调动了祥众积极性,真正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集中难的问题。  

二是有效破解了公司与农户“两张皮”的问题。通过“两连”模式,将农户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农户不仅可获得稳定的股份收益,还可通过技术和管理入股获得股份收益,又能在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形成了产业联体、股份连心的良好格局。   

三是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墓地连户”的方式,将基地分给农户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切实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闲置、增收致富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