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第一将”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7-07-17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齐国拒绝秦朝使者的访问为由,向齐国发兵。此时的纷乱战国,已经仅剩下两个国家,那便是秦国与齐国,韩、赵、魏、楚、燕五国均已灭亡。此次统帅秦军讨伐齐国的将领叫王贲,为名将王翦之子。

弱小的齐国面对强大的秦国只有背水一战,不可能再指望有外援帮忙。其实,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与当年齐国的战略有很大关系,倘若没有对另外五国袖手旁观,而是出兵一同抵御秦国,哪会有今日的孤立无援?


“战国第一将”——李牧若在,秦国还能灭掉赵国吗?

秦齐之战没有丝毫意外,也几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在强大的秦军面前,齐国军队瞬间土崩瓦解,不得不步入另外五国的后尘,成为战国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为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画上一个句号。

至此,努力了一百年左右的秦国终于平定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为华夏历史揭开新的篇章。

“战国第一将”——李牧若在,秦国还能灭掉赵国吗?

那么,七国之中为何秦国最终能脱颖而出呢?说起来,这要与几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有关,那时秦国的君主还是秦昭王赵稷。

因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的军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遂起与其他六国争雄之意,到了秦昭王时期,争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动了许多大型战争,比如伊阙之战、垂沙之战、鄢郢之战等。最终,战争的矛头指向了当时战国之首——赵国的疆土上

于是,一场龙争虎斗不可避免,强盛一时的赵国与战国新锐秦国之间迎来了一场终极对决。双方在你来我往中,互有胜负,谁也不能奈何谁。可在公元前262至260年中,历史悄然来到了转折点,不可预知的关键局被打响了。

这场关键局指的便是在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可以说,秦国与赵国两国的国运皆压在了这一役。

“战国第一将”——李牧若在,秦国还能灭掉赵国吗?

正如大家所知那般,秦国赢得了这场胜利,不仅成功攻破长平,统帅白起还连夜坑杀了赵国降卒几十万之多,致使赵国的军力猛然跌入谷底,在不复当年的霸主之威。这场战役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为日后六国灭亡种下了深远主因。

此役过后,能与锋芒正胜的秦国匹敌的国家在也没有,秦国也坐稳了“战国之首”的这一位置。而赵国这边,虽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是不堪重负,摇摇欲坠。

至于当年赵国派谁来作为那场战争的统帅呢?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就是赵括,赵国老将赵奢之子,也是著名历史典故“纸上谈兵”的男主角。

“战国第一将”——李牧若在,秦国还能灭掉赵国吗?

不少历史迷在读阅那段历史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当时李牧在哪里?如果让他来指挥这场战争,赵国还会是失败的结局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李牧的生平。此人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其中李牧又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指挥战争无数,却始终未尝败绩。李牧的前半生是在赵国北方边塞度过的,为的是抵御匈奴的侵袭,保证赵国北方边境百姓的安宁。

在那里,他多次击溃匈奴大军,创下了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还自创了一套针对匈奴侵攻的战术,即立栅栏、筑土垒、挖战壕,大大削弱了匈奴骑兵的机动力。这种战术后世将军也多加采用。

后来,他被调回赵国,开始了与秦军作战的经历。那时的秦军势头正胜,军心也极为高涨,几乎所向披靡,不可取胜。但每逢遇到李牧,无一例外均是落败的下场,其中他策划的“肥之战”几乎全灭前来进犯的秦国军队,在历史上十分有名。

因此后人多用七个字来评价李牧:李牧死,赵国亡。


“战国第一将”——李牧若在,秦国还能灭掉赵国吗?

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秘密将李牧处死,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去,闻之令人扼腕。这也是把秦国给逼急了,因为李牧若存在,那灭掉赵国的计划必然无限的延长,这可不是嬴政想要的。虽然用的方法不入流,可却十分奏效,因为战国时期的各个君主们,几乎整日都活在担心被权臣取而代之的恐惧当中。

回到上面的问题,李牧为何没有参与长平之战呢?是因为他在北方防守匈奴吗?非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李牧年纪尚小,纵然他在北方驻守,应该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罢了。如果把他死时定在六十岁左右,那长平之战时,他才二十多岁,这个年龄想要出头——很难。

话说回来,就算出头,没有岁月的熏陶与磨练,李牧能否堪当大任,抵御住白起的进攻也未可知。

而之前说了,长平之战是赵国衰亡的转折点,也是秦国后来能统一天下的重要战役。赵国既然失败了,那李牧也很难挽回这一弱势,纵然他有保国之能,却也无回天之力。赵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