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出了一部好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有人说,这部剧扭曲历史。 这么说的人,主要是想秀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 其实,历史从来都是用来扭曲的。如果较真的话,这些人大可以把敏锐挑剔的思维对准各国各种教科书,那里面不知道埋着多少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待发掘。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部剧制作精良,电影级的。明星云集,各个都是演技派。最大的亮点是故事好,人物刻画的鲜活深刻。 如果从文学、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或者成功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可能收获最大。尤其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 比如出现在第一集的“招贤令”那段。 曹操笼络人才是出了名的。 为了招揽人才,他在历史上发布过《招贤令》。画面中,谋士郭嘉当着诸位大臣宣读了曹操招贤令的内容。
意思是说,凡是有能力的人,都给我找来,一个都不能少,各地方官都必须照办。 然后,马上站出来一个大臣杨彪(字文先,著名的杨修他爹)对曹操说,这样做不行啊。
杨彪这个反对意见提的好,他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曹操给大臣们上了一课。 曹操先是抬眼看了看杨彪,反问道,“什么是德呀?” 然后起身,言辞激烈的说了一段话。
这段实在精彩,配一段两分钟的视频。 曹操为什么这么选人呢?三个原因。 第一,矫枉过正。 杨彪说的汉朝四百年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曹操眼中刚好是反例。 如果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好的,也不至于天下大乱。 杨彪眼里看到的是“道统”、是“传统”,曹操看到的是得失、成败。 因为在意得失成败,所以他更容易吸收别人的成败教训。 在学习能力方面,曹操是个好榜样。 古往今来,真正花心思研究别人成败教训的人,都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所以,成功的人,我指的是有效的达成自己目标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脑袋里糊里糊涂,还不知道自己糊涂,另外就是,看不清楚路,经常掉坑里。 第二,以德为选人原则,操作上有严重问题。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人才是以儒家道德教义为标准的。 按照这个依据,许多无才无德的人,但只要有背景,最容易拿到高官俸禄。事情坏就坏在他们身上。 以德为选人原则,容易出问题,至今如此。如果现在的各种考试,包括高考、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都换成“有德者居之”,那么阶层流动就成为不可能,阶层差距不知道会拉到多大。 杨彪的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找个自认为可靠的、多数人都认同的准则就行了。 曹操在意成败,所以能看出问题,不但看出问题,而且想出的政策和办法都要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哪怕是“大逆不道”。 当然,这里指的是比较大规模的选拔人才。如果择友、择偶、择师等等,小规模的、甚至单个单个的选,就是另外的原则了。 第三,曹操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激烈动荡、新旧王朝交替的时代,也是军阀混战即将结束,孙刘曹争夺天下的时代。 曹操的理想是削平群雄,统一天下。无论是谁,只要符合这个最高目的,他就大胆起用,反之,违背了这个目的,就是无用之人。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 曹操非常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所以他不但不容易被杨彪这样的人忽悠,而且不容易被任何人、任何事物忽悠。这是曹操给所有人的启示。 杨彪和曹操的这段对话,展示的是文人和实干家的差别。 而曹操,诗歌虽然写的极漂亮,比杨彪强太多,但他本质上是实干家。 文人容易被模模糊糊的言辞所惑,而实干家问基本问题,看本质; 文人容易糊里糊涂的沿袭传统,而实干家凡事看效果,该破就破; 文人喜欢较真、往往不知道自己较的是什么真,而实干家看利害,无论是自己的利害还是更多人的利害。 曹操这样的或奸雄、或英雄的实干家,他们能够把最高目的、理想(或者野心)贯穿到所有的想法中,然后把想法贯穿到所有的行动中,并承担风险、代价、包括种种非议。 这就是他们最厉害的地方。 虽然,历史都是出自文人笔端,但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多是曹操这样的人。 |
|
来自: huyanluanyuya > 《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