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榆散文:心祭卢沟桥

 老鄧子 2017-07-17




心祭卢沟桥

梅桑榆


   暮春时节,我与友相约同游卢沟桥,瞻览胜迹,缅怀抗日英烈。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南,自丰台乘车,经宛平城,俄顷可达。古桥已横卧永定河八百余载,桥两头各有汉白玉碑亭一座,亭柱雕有盘龙,灵动欲飞。桥西亭内立有重修卢沟桥碑,碑文由清康熙帝亲撰;桥东亭内立有清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字为行书,笔迹丰润酣畅。据称,“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

桥身皆为花岗岩筑成,桥面平坦,两侧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嵌有石栏板,其上雕有云纹、宝瓶等精美图案,柱顶皆雕有石狮,张眦舞鬣,蹲卧起伏,姿态各异。数百石狮,分列于260余米长桥两侧,悦目而又壮观。

  我与友伫足桥上,凭栏而望,但见桥之南面另有新建公路桥,桥上车流不息。桥之北面有铁路桥,恰有列车如游龙般从桥上驰过。河中无水,石滩如雪,绿草如茵,有二三游船弃置其中。桥西村落,房舍鳞次,街中棚伞遮道,人群如织。桥东修葺后的宛平城,城楼高耸,墙垣平整,城桥之间数十米,店铺毗连,——当年中日两军鏖战之痕迹,已经难觅。

  “卢沟桥”三字,我铭心已久,早在读中学时,老师便讲述过与卢沟桥有关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因撰写三部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实著作,翻阅过大量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而今身临其境,卢沟桥与1937年7月7日前后所发生的一切,由平面的文字与图片,在我脑海中化作一幅幅活的画面,这些画面连接起来,便是“七七事变”悲壮惨烈之抗战画卷。

  1937年入夏之后,永定河畔、卢沟桥头便一直骚动不宁,日本华北驻屯军丰台之一部,不断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7月7日那个阴云密布的暑热之夜,卢沟桥头异常喧嚣——日军终于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找到了一个借口:他们以宛平城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之后,诡称一士兵于演习中失踪,要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遂对城内外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卢沟桥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奋起反击。卢沟桥头,炮声如滚滚雷鸣,枪声如疾风骤雨——中华民族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自此拉开序幕。

 

 

       遥想当年,耳畔如闻隆隆枪炮之声,眼前如见英雄们从硝烟中向我走来:满身是伤,浑身是血,身边只剩下一名机枪手,仍在坚持战斗的人,是守卫铁路桥的排长李毅岑;率领所部,以大刀手榴弹夜袭敌军,被日军手榴弹炸断右腿,挣扎爬起,一颗流弹又从左耳下射入,从右耳下穿出,幸被士兵救下的人,是营长金振中;从头顶至脖颈缠着绷带,负伤后仍拄着木棍指挥战斗的人,是团长吉星文;挥舞大刀,冲入敌阵,奋勇拼杀,浑身上下被敌血溅红的一群壮士,是收复卢沟桥附近阵地的突击队员……

  卢沟桥之役,只是中国全民族抗战之发轫,此后,在绵延八年,烽烟万里的抗日战争中,在全国大小抗日战场上,到处都有和他们一样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英雄,八年抗战中,有380万军人为国捐躯。无论何时,我都对这些英雄充满敬意!

  我友对历史知之颇详,他收住远眺的目光,对我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抗战的开端。其实若从甲午战争算起,日本侵略中国已有50年的历史。想日本一小小岛国,当时只有几千万人口,为何能在我有几亿人口的大国横冲直撞,不断侵占我国土,屠戮我国民?说到底,还不是由于政府腐败致使国弱民穷,无力抗击强敌。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先失东三省,继失热河,中国当局迫于日军的压力,接连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以及纵敌深入内蒙、华北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使七七事变成为历史之必然。我们常常说‘勿忘国耻’,其实更重要的是应该勿忘使国家贫弱以致蒙受耻辱的根源。能如此,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镜鉴!”我对他的话甚表赞同。

  此时,太阳已经偏西,桥上已无游人,斜阳下的卢沟桥,更显得古朴雄伟,气势非凡,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我与朋友走下古桥,从宛平城中步行而过。古城建于明末,原名拱极城,后因宛平县衙迁于城内而改名。

城为屯集兵马,拱卫京畿之用,城池不大。城内有一条马路穿过,路的北面,建有规模颇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古城,与卢沟桥一道载入了中国抗日战争史。



此文曾发表于《中国文化报》《大公报》等多家报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