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扎堆搞人际关系

 昵称23119494 2017-07-17

有很多刚参加工作的人一连换了几家公司,却没有一家能成功做下去,很多新公司第一批员工也都很快流失。不少人觉得这是个人业务技术能力造成的,其实不尽然。各个行业的业务技术都是那个行业内部通用的,很多行业技术都不是什么高科技,培养出来的工作经验也大同小异。同行业相同业务种类的大部分人在业务技术能力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少数特别优秀和特别差劲的,这些少数人会主动另谋高就。


很多人就业不成功不是因为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是毁在人际关系上了。中国是一个千年人情社会,人情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普遍是一种不讲原则的交易,一般说来就是两个凡是:凡是与自己关系好的就是好人,凡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就是坏人。企业里面也是个小社会,你不搞人际关系,环境会逼着你搞,或者孤立你之后大家继续搞。这种环境氛围下是永远无法复制西方企业发展模式的。很多人没法好好工作不是因为业务能力问题,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被身边人际关系影响了业务和技术的正常状态。


有些人天生就不会搞人际关系,总是显得不合群,这样的人在哪里工作都不开心,也干不好。这不都是他们的错,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今天幸好有了互联网,可以让一部分人自己单独工作,或多或少拯救了一些人吧。


有些人天生就爱搞人际关系,天生就喜欢拉帮结派,总爱把身边同事组织到一起聚会交际组团吃喝。一开始都很热闹,气氛也很好,时间一长各种问题矛盾和无中生有的事情就都出来了,这个过程也没有人能够处理得好,那些最初热心的组织者很快会成为众矢之的,人际关系很快会搞成人际麻烦,甚至没心思正常工作了,不少人因此离职。留下那些可以边工作边应付各种人际关系的人都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大家往往是一半精力应付工作一半精力应付人际关系。人情社会跟现代企业发展的矛盾就是这样,中国企业效率不可能高的原因也在这里。

在人情社会的任何一个集体环境,都无法避免陷入这种关系模式里。人际消耗不可避免,集体内耗无法逃避,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别去做那个热衷于人际关系的组织者。有位叫小雪的设计师,业务技术上很不错,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同事们几乎都是同龄的新员工,小雪热心组织大家聚会活动相互交际,结果不到一个月,同事之间鸡毛蒜皮的事都出来了,小雪在极力维护同事间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遇到各种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状况,搞得自己很郁闷,业务上甚至被技术不如自己的新人反超,还不到半年就辞职回家了。


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是这样被人际关系毁了,有些企业的老板也是这样。有些老板也很爱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总喜欢找相关员工谈心了解情况,结果越深入越混乱,最后自己成了自己企业里最大的搅屎棍。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搅乱内部员工的人际关系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同行业的老板们,很多这样的老板们会不约而同进入各种MBA培训班和总裁精英学习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参加各种MBA培训班和总裁精英学习班的老板们几乎都是热衷于搞人际关系的,只不过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学习环境中换了个叫法,变成了所谓的人脉资源。


这种环境下能搞出什么呢?这些人都想借力发展,都想迅速做大,他们的欲求都是一样的,有人专门针对他们这种心理进行金融项目操作,结果很多老板自然就成为各种名义投资融资陷阱的参加者,很多这样的总裁精英班都有同学会,投资会,当然,很多在这里产生的投资和融资最后也都一去不回了。


那些想借助人脉资源的企业老板们,跟那些热衷人际关系的普通员工一样,都把自己正常业务上的发展打乱了,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都成了搅乱员工正常工作和企业正常发展的破坏因素。


(顺便说一个题外插曲):有位朋友曾经举例说张某某就是一心一意去总裁班学习的,学习期间的所有聚会,舞会,联谊活动都不参加,认认真真向专家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回来后也没有参加任何同学会的投融资项目,马不停蹄地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当时说,这更可怕,张总的企业就是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学习班上讲课的专家教授几乎都是没有搞过企业的人,他们讲述的几乎都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案例,把跨国公司的经验用在小企业的发展上,等于给蚂蚁用了大象的计量。后来没多久,那家小企业真被张总搞垮了。

阅读链接

你还缺艘船

人换了,坑没变

英国经济学家谈中国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