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马尔克斯也是蛮励志的

 昵称535749 2017-07-17


说起来我并不算马尔克斯的崇拜者,虽然当初读《百年孤独》也读得眉飞色舞、拍案叫绝,但后来却从未想着去找他别的小说来读。到底为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也许是我天性喜欢更严肃深邃的作家?反正在我心中那张最挚爱作家的名单里,马尔克斯从来没有一席之地。

马尔克斯不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但他肯定是一位叙事天才和语言艺术大师。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苛求堪称业界良心。他的第三部小说《恶时辰》交由马德里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印数大、销量好、装帧精美,无可挑剔,然而他仔细重读了一遍,却发现:“用美洲西班牙语创作的文字被译成了纯正的马德里方言”,虽然意思不变,但是错误的方言语气让他“直起鸡皮疙瘩”——西语里微妙差别会暗示、投射到人物的身份上,导致对人物行为的理解也会发生微妙的偏移。

马尔克斯决定“宣布该版本遭到篡改,不予承认,收回版权,将待售书册付之一炬”。由于未留底稿(当时复印机尚罕见),马尔克斯就依据印好的书样,“花功夫埋头把它改回加勒比方言,改完后又修改一遍,交给墨西哥纪元出版社出版。印刷时特别注明:此为首版。”

《百年孤独》元气淋漓、才华横溢,一气贯下如江河奔腾入海,给人感觉是神鬼襄助,非人力可为。记得早年读过一则八卦,说马尔克斯某日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从此脑洞大开,写出了惊世奇作《百年孤独》,云云。

传奇故事总是这样打动人心,因为故事里一切来得轻易,令人愉快。而真实情况如何?自传里也写到了《变形记》,读到这部小说确实让马尔克斯兴奋不已,它“为我指出了全新的人生道路”。在此刺激下,马尔克斯立刻动手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处女作)很快成功地得以发表,登上知名的《观察家报》,还得到了批评家的赞许。然而,小说发表后,马尔克斯自己重读了一遍,却觉得它“晦涩难懂、支离破碎”,“只有三四句差强人意。”

马尔克斯的文学生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写了头几篇短篇小说后,他对自己的创作很不满意,几乎完全停掉了文学创作,只写报刊文章,后来甚至连自己写的报刊文章也觉得“装腔作势”,他自称那是“人生中最没把握的几年”。

真正让马尔克斯找到正确写作道路的事件是与母亲一起回故乡的一次旅行。自传的前一百多页都在讲这次旅行。和鲁迅的《故乡》一样,旅程的目的也是去和童年时居住过的老宅告别;也和《故乡》一样,他看到的是一个破败、萧瑟的世界。

哥伦比亚的“香蕉热”之后,盛极一时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撤离,原来繁荣的香蕉产区衰败得一塌糊涂。回到老宅,他们发现房子已经大半坍塌,剩下的两间破屋里住着租客,本来以为他们已经说定了要买下这宅子,结果发现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典型的魔幻拉美式的不靠谱。

尽管如此,回到破败的故乡让马尔克斯回忆起家族往事的点点滴滴。他的家庭十分神奇:母亲一共生了十多个子女,父亲还在外面拈花惹草、播种下四、五个私生子;母亲像大母神一样博爱,把私生子们也接回家来养育;这个家庭是如此庞大,乃至于在外求学的马尔克斯从来没有完全弄清过弟弟妹妹们的名字.

这个家里有无数神奇的故事:外祖父总在制作他那些因《百年孤独》而闻名于世的金银小鱼;外曾祖父母留下的鹦鹉“有一百岁了,会喊反抗法西斯的那些口号,唱独立战争时的歌曲”;院子里有一颗“跨越时空的栗树”,“至少有两位退役上校是在那颗古树下撒尿时死去的”;大街上,曾有“一个无头人骑着骡子经过”;外祖母大白天看见幽灵潜入家里,她会释梦,是个“偷偷摸摸的女巫医”……

马尔克斯突然发现:原来他根本用不着上天入地去寻找文学的灵感——“我无法想象还有哪种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文学志向”,“这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看,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我飞奔回《先驱报》办公室,灵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连气也没喘,就用妈妈的话作为第二部小说的开头:“我想请你陪我去卖房子。”

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家》。这本书从未发表,因为它从未写完。这部小说马尔克斯陆陆续续写了好些年,闹得周围尽人皆知,甚至有人把书评都准备好了(堪称“一本事先张扬的小说”),可实际上却从未超过四十页,总是难产。从老家回来,马尔克斯意识到《家》“只是胡编乱造,堆砌辞藻,无诗意基础和现实基础。”

无中生有、虚构杜撰已无用处,原封不动地保留在老宅里、不知不觉牵动的情感才弥足珍贵。

归乡的火车路过了一片废弃的香蕉园,名叫“马孔多”:它有“诗一般悦耳的读音”。这个名字取代了故乡的真实地名,成为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虚构所在地。马尔克斯一边写作,一边记下所有自己想到的书名,一共有八十多个,最后,这部小说定名为:《枯枝败叶》。

然而,和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不一样:新出炉的《枯枝败叶》并不是一部立等可取的经典,也不是一次所向披靡的凯旋。写完之后,马尔克斯把作品拿给自己敬仰的师友们看,并没有赢得满堂彩。大家都承认这本书有价值,但也觉得它还不完美。这本书“既没有差到不能在美洲大陆出版,也没有好到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反响”。前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也指出缺乏说服力的地方:

只有一处,在我告诉他那是儿时的真人真事后,他还是觉得有些牵强。

“写得差,真亦假。” 他笑得前仰后合。

读到这里,我不由一震。作为一个写过小说的人,我知道这句话是何等的真知灼见,但也知道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难以接受。作者爱自己的作品就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愿听别人说孩子不漂亮——纵然那是事实也罢。

马尔克斯却虚心地接受了所有的意见,甩开膀子大改特改。

我全心投入,疯狂检查,如痴如醉。区区一百二十页,双倍行距,被我左改右改,反复调整,到最后我都不知是改好了还是改糟了。

最后好歹把誊清的稿子寄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版社(博尔赫斯在那里当编辑)。两个月惴惴不安的苦等之后,回来的却是一封退稿信。“我只觉晴天霹雳,差点儿当场死掉”。在一番“大发怒火、气急败坏”之后,马尔克斯慢慢平静下来,接受了事实:“退不退稿,《枯枝败叶》都是陪妈妈回乡卖房子后我想写的那本书”。他决定“采纳有用的退稿意见,依照自己的判断,能改则改,向前迈进。”

又历经无数次修改、调整,《枯枝败叶》在几年后出版。又过了十来年,马尔克斯才终于写出他那部震惊世界的杰作——《百年孤独》。

在出版了四本稿酬微薄的书后,我在年过四十岁时才盼来了能使我真正地靠写作为生的头几笔版税。此前,我的生活中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在《百年孤独》给他带来国际性声誉和丰厚回报之前,马尔克斯一直以记者为职业,自传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他的记者生涯。和许多作家把记者生涯仅仅当做临时的跳板不同,马尔克斯看来十分重视他作为记者的工作经历。

马尔克斯不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作家,他说自己一度“没有政治头脑,云里雾里地畅游在文学世界里,对眼前的现实视而不见”。但作为记者,他不得不睁开眼睛正视哥伦比亚这个充满战争和动乱的国家的现实。

有一次,滥用暴力的政府警察无故开枪射击宗教游行的队伍,造成无辜死伤。马尔克斯所在的报社义愤填膺,决定“向审查制度公然开战”,连续数日在报纸上刊登社论,责成政府彻查、严惩凶手。最后的结局:报社被荷枪实弹的政府士兵包围,在赤裸裸的威胁之下,报社不得不停止发声。而这一系列的社论就是由马尔克斯执笔的。

报馆的工作虽不显赫,却非常忙碌,压力巨大:要写署名的专栏,不署名的社论和各种小文章,每天都要大量产出,有时甚至还要临排印的报纸开了“天窗”,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编个故事来补白:“头几个月,每天光是找素材就让我痛苦不堪。没时间干别的,花几个小时研读其他报纸,记录私密谈话,迷失在干扰睡梦的胡思乱想中”。

对于作家马尔克斯来说,记者生涯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对写作技艺的锤炼:“我第一次思考新闻报道能怎么写,不是作为重磅消息,而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和报道实为手足,乃一母所生”;“为了节省版面,删去所有不必要的,剩下的字词缺一不可。在我对叙事技巧的间接摸索中,这是最有用的训练之一” ;“专栏早已完成了逼我每天像匠人那样去工作的使命,使我得以从零开始,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如何写作,胸怀炼成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的狂热抱负。”

我之所以详细叙述马尔克斯早期的创作历程,是因为它完全颠覆了马尔克斯过去给我的印象。这种印象是《百年孤独》造成的。那本书写得如此行云流水,让你感觉不到任何阻滞、任何努力的痕迹,仿佛它是从灵感的喷泉里奔涌而出,不需要一点艰苦的劳作。也许正是这种印象,再加上所谓“拉美文学爆炸”的神话,让我一直觉得马尔克斯是一个如同自然异象般突兀而神奇的存在,他的杰出似乎来自于逆天的好运气——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甚至有几分肤浅。

结果我完全错了。原来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逃过客观规律:没有任何伟大不来自于艰苦的磨练。即便是天综奇才的马尔克斯,也经历过青涩、造作,也写过失败之作,也需要无数智性与技艺的修炼、无数次摸索与挫败,需要虚心接受师友的砥砺、经历高强度的写作训练,才能最终写出灵气四溢的杰作——那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完美,原来是用许多费力的不完美来浇灌、铺垫和培育而成。

马尔克斯的这本自传出奇的诚恳,诚恳得甚至不像一个一流文学巨匠的作品。他没有用高度美学的云雾来遮蔽和掩盖自己曾经不伟大不完美的地方,而是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从云端请回了地面。不管里面穿插了多少奇诡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轶事,我们看到的终究还是一个双脚踏在坚实大地上、生活在真实的当代世界中的普通的、正常的人类。

与此相反,许多文学巨匠(如海明威福克纳)在自传或回忆性作品中往往更乐于苦心孤诣地经营自己高蹈的形象,仿佛他们生命的每个瞬间都不同凡响,每个念头都超凡脱俗。而把他们拉回地面的工作往往要靠身后的传记作家来完成。

约翰·福特的电影《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中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传奇已经变成了事实,就将传奇付梓吧!” ——世上大多数人都乐意遵从这条训诫,只要它有利于自己。而马尔克斯却反其道而为之:他已经成为传奇,却选择将真实付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