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与以色列关系研究(1947年

 瀚洋瀛洲 2017-07-17
南亚和中东这两个地区在现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印度和以色列分别是南亚和中东地区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国家。自1947年8月印度独立以来,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发展经历了曲折不定的艰难历程,彼此的外交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研究印度和以色列两国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印度为主要视角,印以关系发展的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顺序,分析了印以关系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从印度与以色列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出发,探寻影响印以关系发展的因素。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将印以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冷淡时期(1947年-1964年),恶化时期(1964年-1984年),改善时期(1984年-2014年)。在冷淡时期,尼赫鲁沿袭了圣雄甘地的中东外交政策。在阿拉伯世界和巴基斯坦的双重压力下,印度反对以色列加入联合国、拒绝以色列参加万隆会议、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坚定的支持埃及,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不过,印度于1950年承认了以色列建国。同时,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后,面对军事上的失败和埃及的背弃,印度也寻求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在这一时期,印以关系正常化被搁置,但两国在某些领域仍然保持一些往来。1964年尼赫鲁去世尤其是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后,两国的关系走向冰点。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20多年间,受冷战及亲阿拉伯外交政策的影响,印度对以色列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然而,这种亲阿反以的政策并没有得到阿拉伯国家满意的回应,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选择支持巴基斯坦,即便如此,印度仍然表示理解阿拉伯国家的态度,除此之外,还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医疗援助。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印美关系的改善及印以两国在经济改革、防务需求、反对伊斯兰极端势力以及地缘战略利益的趋同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防务等领域也开展了日益密切的合作。当前,两国关系中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政治方面,中东政局的动荡以及阿以和解进程缓慢,为印以关系的发展埋下隐患;经济方面,印度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依赖加剧使印度偏向阿拉伯国家;思想方面,传统的亲阿反以思想根深蒂固,一些人在反帝国主义的框架内生活了几十年,无法适应新的现实。印度认识到并承认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可能,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尽管如此,印以彼此有很强烈的合作需求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弱,所以两国的战略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