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某烧烤摊,一切一如往常,并无异样。 众人在撸串配冰啤中侃着大山,刷着朋友圈…… “听说了吗?商周的兮甲盘以2.13亿天价落槌成交了(含佣金)”,姐压制内心的涟漪,嘴角微有颤抖,浅抿一口啤酒,装作不经意间道。 “什么盘,这么贵?”,邻座的老王事不关己,淡淡问道。 “兮甲盘,<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兮,<甲乙丙丁>的甲”,姐眼神中透露着一丢丢对老王“不学无术”的失望。 内事不决问度娘,老王毕竟还是一个上进青年,有着不同常人的求知欲,只见老王拿出手机,在浏览器中输入“兮甲盘”。 此时,谈话大约静止了有一分钟,嘈杂的烧烤摊仿佛瞬间安静下来…… 不得不说,老王专注的样子还是有一丝丝迷人的。 “我靠,这兮甲盘不就一平底锅嘛”,老王突然将手中半燃的香烟用力掐掉,嚷嚷道。 平静被打破的如此突然,“平底锅”三个字让姐开始有点措手不及。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老王这等吃货的眼里,“兮甲盘”或许就是个平底锅,烙烙大饼不错。 不知道哪个名人曰过:换个角度,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脑洞大开。 的确,“兮甲盘”,在文化人眼中,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在老王眼中,仅是个烙大饼的“平底锅”。 其实,撕去姐的小清新伪装,在姐的眼中,“兮甲盘”又何尝不是个“平底锅”呢。 这一切,当然源于姐内心对于美食的那一份执着。 吃货江湖没有百晓生的兵器谱,然而却没有一种吃法可以像美食一样让“吃货”们始终前仆后继。 孔夫子曾在川上曰:如何吃的酣畅淋漓,吃的风情万种,吃出文化,吃出层次?惟美食耳! 可以说,美食是一种文化,没有美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撸酒,吃串,这些细微的美食方式推动着华夏文明的进程。 一盘羊肉串、蒜蓉茄子、猪腰子、生蚝……外加一打哈啤,汇成一场“人在江湖”的盛宴。 这一刻,空气中弥散着那烟熏火燎的“烧烤味”,也充斥着那霸气的荷尔蒙味道,放肆着。 这一刻,羊肉串是糊的,茄子是糊的,吃客们的记忆也是糊的…… 谁曾想,此刻他们的人生竟是如此的彪悍……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球有了人类。 那时的人类,腰里围着几片树叶子,捕鱼狩猎,抓到什么就吃什么。 直到,他们发现,生吃会经常导致拉肚子,一泻千里。 然而那时候没有康恩贝牌肠炎宁,拉肚子导致的各种萎靡不振,间接引发了夫妻间的各种生活不和谐。 呜呼,先祖们有心恋战,奈何无力举兵。 长此以往,族长们发现人丁不兴,此事关乎人类繁衍大计,是时候找个对策了。 终于,受上天眷顾的先祖们,发现了火,继而烧烤而食,此举大大降低了拉肚子的风险。
先祖们的一小步,却是文化进程的一大步。 这一开天辟地,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也正式拉开了“烧烤”的序幕。 故事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辗转到了商周,“以火烤食”凭着简单粗暴,成为民间烹饪的主要手段。 据说,当时社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姐,遇到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厨师就嫁了吧”。 可见当时美食的文化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其实,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当时,受限于冶金技术,青铜器并不普及,普通老百姓生活起居的器皿大多是陶器。 然而陶器这玩意做饭能好吃?退一万步说,就算陶器能用来做饭,老百姓的烹饪技术也不行啊。 算了,人艰不拆,说多了都是泪。 而对于生活品质有些很高追求的商周王侯贵族来说,自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普通烧烤满足舌尖,至少在装备上是一定要秒杀普通老百姓的。 于是,用来烧烤煮肉的铜鼎成了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在柴火堆上搭架“烧烤”。 可以想象,当时用青铜器烧烤的炫富程度,绝不亚于如今开个法拉利兜风。 据说,当时有个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叫尹吉甫,就是美食的忠实拥趸。 尹吉甫,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尹吉甫,兮氏,名甲,被称为“中华诗祖”,《诗经》就是这个人采集编撰的。
他编撰的这句话总该听过吧! 纳尼?没有印象?好吧,姐不怪你! 圣人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厨子。 尹吉甫作为诗人的同时,更是一个军事家、哲学家,所以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他应该是个资深美食家,俗称“吃货”。 提到尹吉甫,“兮甲盘”,自然是避不开的。 他就是“兮甲盘”这一厨界神器的原主人,史上最贵的烙饼炊盘的天价成交,让吃货界的传奇又添辉煌! 如今,“兮甲盘”是南宋唯一存世的宫廷旧藏青铜,不知道作为资深吃货的尹吉甫当时面对这个价值万金的青铜器,有没有产生用来“烙饼”的冲动! 毕竟,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吃货的内心。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美食。 作为饮食界的顶端生活方式,美食到了秦汉,更是全民热爱。 《史记 · 美食传 · 吃货篇》是这么记载的: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 特别是汉高祖刘邦,对于美食更是情有独钟。 大家应该知道,刘邦原是地痞出身,后来又连年征战,难免饥一顿饱一顿,突然翻身做主,自然是要尝尽天下美食,才对得起自己的肚子。 上行下效,皇帝爱美食,老百姓自然会跟着,从庆丰包子的火热程度,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 到了隋唐时期,菜肴的烹饪方式明显增多,吃货们对于美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宋时期,涮火锅开始进入流行,美食往多元化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不知道曾被南宋收入宫廷的“兮甲盘”有没有被用来涮过火锅? 很快,到元朝,这个马背上夺天下的民族,更是掀起了全民烧烤的运动。 各种烤全羊、烤鱼、烙烧饼…… 造化弄人,前文提到的尹吉甫的“兮甲盘”,终究没有逃脱“吃货的魔掌”。 话说元代大鉴赏家鲜于枢的僚属李顺甫,无意中得到了“兮甲盘”,李家人将“兮甲盘”折断盘足,用来烙烧饼。 行笔至此,姐不得不佩服吃货的精神。 尹吉甫没有做到的事,李家人做到了。 不得不说,这个烧饼一定很好吃,美食界定当记录下这浓重的一笔,姐敢肯定这必须是史上最贵的“平底锅”了。 到了清朝,美食开始摊位化,大街小巷经常可以听见各种美食摊主的叫唤声,可以说,当时的美食摊的普及程度不会亚于现在的沙县小吃。 如今,美食文化更是百花齐放,各地美食各自形成地域特色,好吃、讲究。 闲话美食,姐哈喇子一地。 “老板,再来俩腰子,十个羊肉串,半打啤酒……” “五魁首啊六六六……” 耳边突然传来这些嚣杂声,打乱了姐追溯美食文化的思绪,姐深抿了一口酒,再次陷入沉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