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公定策与大秦崛起

 圆角望 2017-07-17

秦史是一部奋斗史。襄公抗戎救周,杀出一条血路,才正式立国。此后一百年,文公收岐丰、宪公灭荡社、武公伐彭戏、宣公战河阳,到穆公时,秦已经据有关中大部,但是总体国力仍然不强。于是,穆公奋起直追,东西并举,内修国政,重农通商,为秦国的崛起舒筋展骨。

伯乐的“伯乐”

任何时代,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穆公胸怀天下,对人才的渴求更是无以复加。

秦国先祖以养马起家,对于选马驯马很有心得。伯乐是相马专家,穆公深识其才。伯乐年老,向穆公推荐九方皋。九方皋原为“山野鄙人”,相马不分公母、毛色,只论马之优劣。穆公包容九方皋的微瑕之处,使其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为伯乐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伯乐们放手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穆公堪称伯乐的“伯乐”。

当然,穆公朝思暮想的不仅仅是千里马,更是天下英才。取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穆公治下,百川汇海,如此识才用才,秦焉能不盛。

厚德与制度

《资治通鉴》中有“穆公亡马”的小故事,说穆公有一匹好马丢失,被“岐下野人”得而食之。官吏准备把他们绳之以法。秦穆公得知后,感叹“君子不以畜害人”,于是派人赏赐“岐下野人”好酒,让他们吃喝个痛快。

如此厚德,无疑彻底感化了“岐下野人”。后来穆公伐晋,不幸陷入晋军重围。三百“岐下野人”为了报答“食马之德”,闻讯赶来“椎锋争死”,居然扭转战局,协助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大胜而归。

“穆公亡马”和“岐下野人”不仅仅是宽仁厚德的小故事,背后其实是穆公不遗余力进行国力资源整合。穆公之前,“野人”不在册,也不当兵。穆公即位后,坚定地继承秦武公推行县制的政策,县内“置官司”,加强民政管理,掌握户口,扩大兵源。“岐下野人”只是冰山一角,散落在国家各个角落的“野人”不断汇聚到国家的指挥棒下。凡此种种,大大强化了秦国中央政府权威,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却在制度上赢得了先发优势。

深耕故土

秦兴于西垂,与西戎诸部共享陇上之地。西戎诸部一直是掣肘秦国的关键因素。穆公深知,在向东维系秦晋之好的同时,只有深耕西部,苦练基本功,才能把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

由余就像天赐的助手,帮助穆公拉开了西进的序幕。由余是穆公“五子贤臣”之首,其祖先原是晋国人,逃亡到西戎绵诸之地。由余会说晋国语言,也熟知晋国情况;同时侍奉戎王多年,对西戎风土人情、地形军事也了然在胸,是“东西合璧”的大才。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戎王派遣由余出使秦国,穆公相见恨晚,一方面礼遇由余,一方面运用计策,最终由余归秦。

由余为秦穆公策划了征服西戎诸国的方案,恩威并施,各个击破。秦陆续收服整合绵诸、义渠、大荔等戎族部落。秦“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不仅大大稳定了秦国后方,同时提供了优质兵源,为秦国东进奠定扎实的基础。西戎诸部民风彪悍,以战死为吉利,以病终为不祥。日后,秦军成为威慑天下的虎狼之师,应是吸收了西戎之风。对戎族取得如此大规模的胜利,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周天子专门嘉奖秦穆公,特赐金鼓。

穆公在位近四十年,守望秦土,东西兼顾,持之以恒。数百年后,秦终能并有天下。(崔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