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乘坐游轮于地中海,当地时间12月13日晚上17点离开意大利巴勒莫,第二天早上9点抵达马尔他的瓦莱塔港口,二者之间的距离为270海里。马耳他共和国位于地中海中部,被称为'地中海的心脏',由5个小岛组成,其中只有马耳他岛(Malta)、戈佐(Gozo)、科米诺岛(Comino)有人居住。其北面距意大利的西西里岛(Sicily)只有90公里。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弹丸小国之一,总面积 316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万。我们来到的是最大的马耳他岛,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大约有5.2万人。马耳他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拥有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洋,四季温和,阳光充足,夏季长而不太炎热,冬季温暖而舒适。独特迷人的风光,使马耳他成为理想的旅游天堂早晨从餐厅的炫窗望出去,可以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富有当地特色的船只和岸边的房屋
码头边的房屋排列成序,均为淡黄色,门窗则涂成鲜艳的颜色,非常醒目,别具一格马耳他(Malta)马耳他岛在地质构造上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延伸,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它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取的'马莱特'演变而来,意思是'避风的港湾'。马耳他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 已有7000年历史。这里完好保存了许多极具历史感的美丽建筑,还是许多电影的拍摄地。历史上曾被多个民族占领,也因此形成了融合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景致,以及今天的多国文化交融。被誉为'欧洲后花园',英国女王曾在这里度蜜月马尔他的历史就是一部殖民史。可能是因为太小了,总是任人宰割。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由腓尼基人统治,此后统治过马尔他的包括拜占廷帝国、西西里王国、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安茹王朝、阿拉贡王国。1523年,圣约翰骑士团(后改名为马耳他骑士团)开始统治马尔他。1565年,马耳他骑士团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入侵,成为马耳他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这个曾统治马耳他200多年的特殊政治实体马耳他骑士团的总部现在位于罗马。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赶走了骑士团,英国人1814年接管了马尔他,随之成为英国殖民地。马尔他1964年独立,1974年成为共和国。马尔他的历史就是整个地中海国家历史的缩影姆施塔教堂(Mosta Church Dome)从瓦莱塔港口下船后一路西行,不到半个小时,首先来到姆施塔教堂。这是个罗马天主教堂,建于1614-1860年。教堂建筑辉煌气派,外部和内部装饰同样精美,以世界上4个无支柱穹顶教堂之一而知名。只是教堂前面空地狭小,拍摄教堂全貌困难教堂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唱'感恩的心',被熟悉的旋律感动之余,也感叹音乐真是不分国界因为曾是英国重要的军事基地,马尔他二战中被德国和意大利疯狂轰炸。1942年的一天上午,炸弹穿过姆施塔教堂穹顶落地,居然没有爆炸,当时现场有300人正在做弥撒,看起来上帝的庇护很有用。仔细看穹顶,吊灯顶端的11点处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炸弹穿过的痕迹印象中,教堂座椅多是深色的木质长条靠背椅,而且是固定的,头一次见到这种浅色的且可以随意移动的单椅随即前往古都姆迪纳,没一会儿就到了。公路边仙人掌长的比人还高,头一次看到其果实。据说仙人掌结果常见,可酿酒。后来在罗马看到市场上有售,是扁的远眺姆迪纳古城。古城位于马耳他岛中部,在瓦莱塔建成之前,一直是马尔他的首都。姆迪纳的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寂静之城—古都姆迪纳(Mdina)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人最先在这里定居并建城,并定为马耳他岛的首府。此后,先后被迦太基人与希腊人、罗马人(公元前3世纪)、拜占庭(7世纪)、阿拉伯人(9世纪)、诺曼人(1091年)占领并作为首都。16世纪上半叶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将马耳他岛封给了圣约翰骑士团,姆迪纳城也转到骑士团手中。因为海防的需要,1565年以后首都搬到了新建的城市瓦莱塔。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原因,虽然建城历史悠久,姆迪纳城区反复遭到破坏,目前的老城是1724年建成,距今近300年。目前看到的建筑大多是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但依旧保留着中世纪的格局姆迪纳是欧洲保存最为完好的、有古城墙的城市,城内有可追遡至公元700年的腓基尼人建造的中世纪城墙进入城门,里面的雕塑描述了一个典故。据圣经记载,公元60年,圣保罗由耶路撒冷前往罗马上诉,途径马耳他岛时,船遇风浪沉没,圣保罗上岛避险数日,当时的罗马总督(后来成为国王)普布利乌斯(圣经中称部百流)就是在姆迪纳接见的圣保罗,保罗还治好了总督父亲的热病和痢疾。据说圣保罗的神迹让马耳他岛全体信奉了天主教。这个浮雕中间的是圣保罗,他的左手上有条蛇,蛇从地上的火堆里钻出来这座灿烂的中世纪风格古城有无数精美的古建筑,风格各异,众多的宫殿、豪宅和教堂以及博物馆,是影视作品绝佳的外景拍摄地,《权利的游戏》中某些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城内有刑具的展示马耳他特产—奇妙的石头马尔他到处可以见到用乳黄色的石块建造的房屋。特别喜欢这些建筑的颜色,从淡黄色到深黄色,色彩柔和,在湛蓝的地中海的映衬下,给人以岁月的沉淀之美。这种石料是马尔他盛产的软性石灰岩,当地人也称为卵石灰岩。此种石头非常奇妙,自地下开采时,岩石内有无数孔隙,贮存着大量水分,石头质地松软,可像木材一样按需要任意加工。待房屋盖成后,经风吹日晒,石内的水分蒸发干净,就成了坚硬的石头,再也不能轻易把它切开了。据说马耳他岛本身就是这样一块巨大的岩石构成。这种岩石除供应马耳他国内,每年还大量出口到北非和意大利等国姆迪纳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地中海的历史博物馆。狭窄蜿蜒的小街、古老华丽的街灯、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到处都有美的享受。而且,街上露天市集和商场少见,没有喧嚣吵闹,就像博物馆一样,非常安静。因此,它还有个别名—寂静之城(Silent City)马耳他因为据守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留下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和文化圣保罗大教堂矗立在市中心,是天主教马耳他教区主教座堂。最初的教堂始建于12世纪,据说教堂的位置是公元60年圣保罗沉船后,在马耳他岛上与普布利乌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76年—138年,绰号勇帝,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见面的地方。所以叫圣保罗大教堂。旧教堂毁于1693年的西西里地震。现在的巴洛克式教堂为1696年重建姆迪纳城门雕塑和城里众多的教堂、以及街道两旁的圣经人物雕塑和建筑物上的宗教绘画,此外还有教堂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小城古往今来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游客还可以乘坐这种马耳他式的观光马车。汽车跟在马车后亦步亦趋,也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奇观小城的特产是玻璃制品,马尔他买东西退税不方便,只给邮寄支票退税。晚上回到码头后,上船前会经过一个姆迪纳玻璃工艺品免税店,花瓶等都很漂亮,可以买作纪念品利用一些时间,在古城外围转了一下。古城的围墙也是古朴典雅逛完了古城,我们驱车回到瓦莱塔,沿途可以看到马尔他岛的热带植物。瓦莱塔是马耳他最大的海港,位于马耳他岛上东北端马耳他湾的一个狭长半岛上。瓦莱塔是欧、亚、非海运交通的枢纽17世纪时,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曾是军事要塞,拿破仑比喻此城为'欧洲最坚固的要塞'。这座完全由石头堆砌出来的城市有着与其他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外表瓦莱塔(Valletta)又称'堡垒之城',是一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始建于1566年,1571年被定为马耳他首都。欧洲历史文化名城,1980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瓦莱塔三面环海,要从和陆地相连的城门进去。其城门的风格和姆迪纳截然不同,拥有高高的围墙和城堡瓦莱塔城由米开朗杰罗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莱利设计。瓦莱塔人口不到1万,城市建筑布局整齐,没有花园,显得干净和清爽,古迹很多。可以看到诉说著岁月故事的古老城墙。骑士团首领瓦莱塔雕像1565年,马耳他岛遭到土耳其人的入侵,当时守卫岛上的是圣约翰骑士团第六任首领法国大公让·德拉·瓦莱塔(1557-1568在位),他领导的骑士们同岛上的居民奋起反抗,击败了入侵者,称为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马耳他之围'。瓦莱塔就是以这个法国大公的名字命名。由于'大围攻'战役的胜利,骑士团成了全欧洲的英雄,欧洲各国纷纷提供财富和技术,将瓦莱塔城建设得固若金汤。瓦莱塔城于1566年开始奠基,5年后完工。街头巷尾经常可以见到骑士青铜雕塑,欧洲很难再找到比马耳他更完整地保留了浓重中世纪骑士文化的城市这里保留着16世纪耶路撒冷的圣约翰骑士团统治时期的建筑。城市建筑主要为巴洛克风格,也有Mannerist风格、新古典主义和现代风格的建筑,也可见到二战时留下的战争痕迹和古城姆迪纳的狭窄弯曲的小巷相比,瓦莱塔的街道要宽一些,汽车可以双向行驶。街道的两旁分布着各色小店,生活气息很浓圣约翰大教堂这座典型的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被认为是瓦莱塔的象征,外观朴实。据说在这个教堂的地下埋葬者骑士团的首领瓦莱塔的遗体。教堂的钟分别标志着日期,星期以及时间因为马耳他离意大利很近,建筑风格也和意大利很相似,但还夹杂了希腊和英法的特色瓦莱塔不仅有几百年前不同时期的古老建筑,还有近代以及现代建筑。现代和古老建筑的融合极其自然,令人叹为观止此楼是未来的欧洲议会所在地。临近圣诞节,楼前的圣诞树是用姆迪纳生产的玻璃所制一天时间的观光令人印象深刻,可惜太短暂,意犹未尽,期待再来,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上船时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身份的验证和安检,所以千万要保管好房卡继续航行于地中海,前往下一个地中海港口城市—巴塞罗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