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就要去看马耳他的蓝与蜂蜜黄

 观海览书 2023-06-24 发布于宁夏

图片
马耳他是地中海的心脏,对于这段旅程,我记忆最深的是其缤纷的色彩,地中海的湛蓝、建筑的蜂蜜黄、木制阳台的五彩斑斓,还有那老街巷里的故事、中世纪的迷你城、远古巨人的呼唤⋯⋯共同组成了我的马耳他之旅。
图片

在那不勒斯的一间青年旅舍,我遇见了澳大利亚背包客海伦娜。聊起各自接下来的行程时,她说:“我要去马耳他。”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马耳他,好奇地打开地图,发现它是个小小的群岛国家,在西西里岛南方80公里的地方。分别后的几天里,海伦娜都在跟我分享她在马耳他的旅行照片,蔚蓝清透的海面、满盘新鲜的海货、傍晚斜阳拉长她的身影⋯⋯让身在西西里岛的我对马耳他愈发好奇,于是临时改变计划,花15欧元飞向了马耳他。

飞机降落时,我从舷窗向下俯瞰,城市的脉络越来越清晰,眼前一片砖黄色,却鲜有绿色。对于即将抵达的全新目的地,我的第一想法是,这里应该很晒吧。

机场的广播一直在用英语说“Welcome to Malta”(欢迎来到马耳他),发音听起来是英音,因为马耳他曾是英国殖民地。早上不到8点,已是阳光炙晒,路旁的几棵棕榈树也撒不下几片树影。我赶忙跳上公交车,前往首都瓦莱塔(Valletta)。

01
瓦莱塔,彩色阳台的露天博物馆
图片
马耳他的国土面积仅为31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10小的国家。其位于地中海中央,北靠西西里岛,西临突尼斯,南与利比亚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带海军基地的战略优势,难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马耳他历史上一直战乱不断。1964年马耳他正式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1974年12月马耳他通过宪法修正案成为共和国,但直到1979年3月31日英国关闭在马耳他的军事基地、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马耳他才真正独立。也正因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如今的马耳他拥有融合了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建筑,杂糅地中海风情,奏出了属于自己的旋律。
图片
马耳他国旗,左上图案为乔治六世于1942年授予马耳他的乔治十字勋章。
马耳他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Malta)、戈佐岛(又译奥代什岛,Gozo/Ghawdex)和凯穆纳岛(又译科米诺岛,Kemmuna/Comino)有人定居。首都瓦莱塔位于马耳他岛东边。我订的民宿在瓦莱塔的老街巷里,搭乘的公交车停在主街,只能在艳阳高照的早晨拖着行李箱穿行在行人寥寥的街道上,周围建筑的外墙在乳黄色基调上混杂着沧桑斑驳的痕迹。一层以上的人家都装有颜色不一的阳台,像一个个彩色木盒子镶在楼外。平行两排楼的间隔很窄,只留出狭长的石头巷道,头顶上一串串缠绕的电线密集又凌乱,加上缺乏绿荫,越发让人感到蒸腾的炎热,仿佛置身北非,而不是南欧。
图片
图片
马耳他岛南部马尔萨什洛克(Marsaxlokk)渔村最具特色的彩色橹祖(Luzzu)。橹祖的船首装饰一双自腓尼基时代流传的“荷鲁斯之眼”,传说会保护渔民出海安全。
终于走到民宿的单元门前,头顶二层的阳台刷着绛红色。一室一厅的民宿不大却很温馨,开放式厨房连通客厅,屋内墙面色调同建筑外墙一样都是蜂蜜黄,角落里摆着几盆笔直的仙人掌,很有马耳他风格。我在屋内努力寻找阳台,却只看到蕾丝纱帘隐隐透出的窗户轮廓。“这是我在外面看到的阳台吗?”我问房东瑞安。“是的,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台(Balcony),本质是一扇窗户,它叫加利亚里哈(Gallarija),对应的英文应是'画廊’(Gallery)这个词”,瑞安解释道。我总觉得这些色彩缤纷的加利亚里哈看着眼熟,与意大利布拉诺岛(Burano)的街景有几分类似,同是木制百叶窗,但布拉诺岛的窗户是内嵌的,窗页可向外打开,而这里的是外镶的。瑞安看出我很感兴趣,说他在另一条街上的房子正在装修升级版的加利亚里哈,问我是否愿意过去看一看,也许还能跟设计师聊几句,我连忙点头,随他出了门。
设计师克里斯·布里法是马耳他本地人,毕业于马耳他大学建筑系,又先后去意大利和英国进修。2004年他与木匠出身的父亲一起开了设计工作室,他们对马耳他建筑的历史和风格颇为了解。单纯从建筑风格看,加利亚里哈与阿拉伯房屋特有的马什拉比亚类似。这种略带缝隙的木制封闭式阳台私密性强,里面的人可透过缝隙看到外面的街道,但外面的人却难以看到里面。随着17世纪初巴洛克风格传入马耳他,阳台逐渐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马耳他人普遍认为第一座木制封闭式阳台出现在医院骑士团大团长宫(Grandmaster's Palace)。宫殿最初是传统的开放式石头阳台,后来阳台被遮盖,变为一排从墙上延伸出的超长木廊,一方面增加了建筑面积,使其变成空中走廊,另一方面也方便宫殿内的骑士团大团长默默监视下面的臣民。
图片
医院骑士团大团长宫最初是开放式石头阳台,后来阳台变为一排从墙上延伸出的超长走廊,既增加了建筑面积,也方便大团长默默监视下面的臣民。
图片
马什拉比亚(Mashrabiya)在马耳他写作Muxrabija,是阿拉伯传统房屋的特色。图为埃及苏海米之家的马什拉比亚。
马耳他岛上木材稀缺,瓦莱塔的贵族们为彰显自己的身份与财富,开始建造全木制封闭式阳台,他们用加利亚里哈的面积大小、拐角样式以及底部石质支架的精美雕刻来攀比,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利亚里哈就此风靡。后来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木材大量进口使得价格下落,平民百姓也开始建造封闭式木制阳台,并在马耳他全岛普及,家家户户都刷上不同的颜色作区别和装饰。“欣赏加利亚里哈还是要来瓦莱塔,这里拥有全马耳他最多也最精美的加利亚里哈,尤其是旧铸币街(Old Mint Street),不可错过”,克里斯说道。如今,加利亚里哈是瓦莱塔老街巷里色彩最亮丽的风景之一,也是马耳他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人通过它展现品位。宗教节日里,人们还会装点它烘托节日气氛。
图片
瓦莱塔的旧铸币街因陡峭的坡度和两侧建筑上多彩精美的加利亚里哈而闻名
我看着克里斯放在桌上的设计图,升级版的加利亚里哈虽然外观看来一样,但窗户变成左右推拉式,采用铝合金材质,再刷仿木质漆料。克里斯告诉我传统的加利亚里哈只有几个小窗口,而且打开角度有限,虽然冬暖夏凉,但限制了采光度,同时木头在海边城市容易被腐蚀,维修成本很高,使得近些年很多居民不得不拆除年久失修的加利亚里哈。为了保留这些特色,马耳他政府将修复旧加利亚里哈列入拨款工程,唯一的要求是维持原有风格。“我希望在保留加利亚里哈传统美学和品质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功能,并延长使用寿命。”要想让老建筑活起来,设计也要与时俱进。
马耳他岛很迷你,从最北到最南只需45分钟车程,公交线路虽覆盖面广,却因严格按班次发车及早晚高峰人多,经常车车满载,使得搭乘公交旅行很难掌控时间。于是我决定租车自驾,没料到瓦莱塔的租车生意格外火爆,大型租车公司几乎一车难求。店员推荐我去“三姐妹”城(The Three Cities)找车,于是我便搭渡轮跨海前往。
02
“三姐妹”城,遇见生活里的故事
图片
“三姐妹”城位于瓦莱塔对面,呈“品”字形排列,由森格莱阿(Senglea)、维托里奥萨(Vittoriosa)和科斯皮库亚(Cospicua)3座小城组成,它们也组成了马耳他的历史中心,是先后登陆马耳他的各民族、宗教团体的最初落脚点,这里的宫殿、教堂、街道以及要塞堡垒都比瓦莱塔的历史更悠久。
图片
俯瞰瓦莱塔北部,拱顶建筑为瓦莱塔地标之一卡梅尔山圣母大教堂,初建于1570年,在二战中被炸毁,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教堂重建于1958〜1981年。
相比游人如织的瓦莱塔,“三姐妹”城更显宁静。随意进入一条蜿蜒小巷,浓浓的本地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满了造型各异的花草,有的甚至摆得只剩下开门的空间。古老的城墙下,爷爷奶奶们搬出凳子靠墙而坐晒太阳;几只四处游走的猫咪走近我的脚边求爱抚;一辆老爷车缓缓驶过,不远处现代帆船的桅杆高耸⋯⋯古老与现代日日夜夜交融于“三姐妹”城。
图片
“三姐妹”城之一维托里奥萨南部的Xatt Il-Forn海滨大道
路过一家小店,窗户上租车贴纸的字迹有些掉色。店内只有2个货架和1个玻璃桌柜,摆放着一些零食和水,非常简朴,一位白发老爷爷坐在藤摇椅上。我指着贴纸询问他租车的事情,他示意我等一下,然后拿出一台黑白屏按键手机联络他人。不一会儿,一位晒得黝黑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来了,手里还拎着一桶水泥,他叫帕尔马。帕尔马指着路边的银灰色大发面包车说:“35欧一天。”“这辆车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是手动挡?”我问。帕尔马说是自动挡,车是那位老爷爷的,车龄比他年纪小一点儿。看出我有一丝迟疑,帕尔马又解释说:“放心开吧,马耳他很小,比起大城市里的车,按行驶公里数来算我们这车还是个孩子呢!”
我犹豫一番后,决定租下这台车。老爷爷从抽屉里拿出自带拓印的三联表格,戴上老花镜一笔一画写起合同。“他都快90岁了,早不让他开这车了,但他又舍不得卖掉,就让我把车租出去,还非要我开这个小商店,每天自己照顾店面。他常说人老了也要找些事情做,这样大脑才不会废掉。这不,还让我拿水泥来,要自己补墙呢。”在老爷爷拟合同的间隙,帕尔马跟我聊起来。办完所有手续,老爷爷从裤兜里掏出用手绢精心包裹的车钥匙,笑眯眯指着门外的车,做出开车的动作又竖起大拇指,我猜他是在告诉我他的车很棒。
图片
作者与快90岁的车主老爷爷合影
坐进车里,发现车内配置和装潢都非常传统,很有复古机械风。因为是右舵,左边是密密麻麻的功能按钮,从电台到空调,全靠手动调节。这台车应该马力有限,仪表盘显示最高速度140迈,不过马耳他岛都是城市和沿海道路,仅出行代步足够了。
图片
作者租的一辆很古老的大发(Daihatsu)小面包车,从电台到空调,全靠手动调节。
03
姆迪纳,一座“豆腐城”
图片
在马耳他的第3天,我去了位于马耳他岛中部的姆迪纳(Mdina)。0.9平方公里的小城位于山顶,东、北紧依峭壁。由于天然的地理防御优势,在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抵达前,它一直是马耳他的首府。
虽然姆迪纳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意为城市,但城中却难寻阿拉伯人留下的痕迹。我漫步在这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中世纪小城中,发现城中建筑多是用黄色的大块砖石建造。本地向导向游客介绍时都会自豪地说:“姆迪纳整座城是由一种岩石建造而成的。” 可不要小看这种石头,它们和阳光、海水一同是马耳他的三大国宝。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球状软性石灰石,学名The Globigerina Limestone,马耳他语为Franka。这些石灰石位于海底,刚采出来呈灰白或乳黄色,非常柔软,用指甲就能刻出很深的划痕,切割起来比锯木头还容易,普通的刨子就能将其打磨规则,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豆腐石”。它最特殊的是,只要在太阳下晾晒一段时间,石灰石中的氢氧化钙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非常坚硬的碳酸钙,变得坚硬无比,非常适合做建筑材料。
“豆腐石”先软后硬、便于加工的特点给马耳他人带来莫大的便利,岛内几乎所有的建筑,从宏伟的城堡、高大的纪念碑到寻常人家的居所都由神奇的“豆腐石”建造。站在高处俯瞰马耳他,一片片乳黄色的“豆腐石”建筑矗立在明媚的阳光下,依偎着蔚蓝的地中海,颇为壮观。如今,“豆腐石”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列为全球遗产石材资源(Global Heritage Stone Resource)。
图片
马耳他独特的蜂蜜黄色建筑都由“豆腐石”建成,这种球状软性石灰石与阳光、海水共同成为马耳他三大国宝。
姆迪纳城中居民不到200人,大多是天主教徒,每天除了工作,便是到教堂虔诚祷告,过着深居简出、宁静安逸的慢生活,姆迪纳因此又被称作寂静之城。我沉浸在静谧美好的城中,狭窄的小巷蜿蜒纵横,花朵的香气从隐蔽的花园袭来,即便烈日当头,也没有燥热之感。这是因为城内建筑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使得每条街道都有部分在阴凉下,独特的建造角度让人们免受暴晒之苦,外加建筑高矮不一,空气流动顺畅,更感凉爽。日落之时,霞光中的姆迪纳城被一层金色笼罩,静默却闪耀。
图片
姆迪纳城的正门姆迪纳门建于1724年,是《权力的游戏第1季》电视剧中君临城的城门。姆迪纳城中的梅斯基塔广场也是剧中的取景地。
图片
姆迪纳城内建筑布局巧妙,使每条街道都有部分在阴凉下。
图片
姆迪纳城于8世纪左右由腓尼基人建立,在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到来前,这里一直是马耳他的首府。


04
戈佐岛,出海徜徉于蓝色后花园
图片
如果说马耳他是欧洲的后花园,那么戈佐岛则是马耳他的后花园。瓦莱塔的海边停着一排排去戈佐岛的游艇,我一早到达码头时,等待上船的人已排起长队,大家轻装上阵,着装清凉,仿佛随时准备跳入海中。
渡船行驶平稳,船上提供免费的软饮和啤酒,三五成群的朋友摆造型拍照、唱歌,气氛很是活跃。航线经过凯穆纳岛,第1站便是有马耳他最美海水美誉的蓝潟湖(Blue Lagoon)。阳光打在白沙铺底的海面上,映得海水呈绿蓝色,与外海的深蓝色形成鲜明对比。海水清澈到连船体都有悬浮感,仿佛是光影在海面上游戏。
图片
位于凯穆纳岛的马耳他三蓝之一的蓝潟湖
渡船靠岸,人们纷纷下船,有人甚至迫不及待地从船上纵身跃入海中。岸边尽是前来度假的人,他们或躺在岩石上晒日光浴,或畅游在清碧凉爽的海水中。尽管烈日当空,眼前的景色却让人觉得清爽。我当然也按捺不住,换了泳衣尽情享受这片海。
浸泡在蓝潟湖3个多小时后,我的胳膊已晒得微微发红,决定搭乘渡船前往戈佐岛。抵达戈佐岛时,港口已有成排等活儿的越野车。戈佐岛是马耳他第2大岛,但面积要比马耳他岛小很多。维多利亚城是戈佐岛的主要城市,也是一座被围墙环绕的古城。我坐在敞篷越野车上穿梭于城内,身旁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房屋稀稀落落坐落在狭窄的路边,色调依旧是马耳他特有的蜂蜜黄,每户庭院门口的花钵里都栽着浓密的绿植和五彩斑斓的花卉。戈佐岛相对封闭,游客少了很多,城市里多了质朴的生活氛围。
图片
维多利亚城是戈佐岛的主要城市,位于岛中心的小山上。
图片
马耳他戈佐岛绍基亚的施洗者圣约翰教堂
“你知道戈佐岛和马耳他岛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吗?”司机兼向导弗兰克问我。他大约50多岁,是本地居民,皮肤晒得黝黑,头顶牛皮帽子,脖围红色三角巾,很像西部牛仔。见我摇头,他说:“是绿色。”马耳他岛土壤、地下水稀少,所以绿植很少,也几乎没有野生动物,亦难发展农业。而戈佐岛土地肥沃,田野遍布,岛上虽多峭壁,却比马耳他其他岛上的植物多。岛中部的农耕区种植马耳他所需的蔬果,岛上还有以务农为职业的农民。
图片
戈佐岛比马耳他其他岛上的植物多,中部的农耕区种植蔬果,岛上还有以务农为职业的农民。
图片
图片
马耳他生长着大片的梨果仙人掌,由哥伦布从美洲带回,其果实肉多汁甜。马耳他人一般将梨果仙人掌果去皮生吃,也会加工成果酱或仙人掌果利口酒。
从市区到海岸线,我们的车在山谷间穿梭,路面颇为颠簸,所以越野车是岛上的观光交通工具。视野逐渐开阔,弗兰克将车停在简陋的露天广场,指着1点钟的方向说:“蓝窗(Azure Window)曾经在那里。”马耳他以“三蓝”——蓝潟湖、蓝洞(Blue Grotto)和蓝窗的绝美景色闻名世界,其中蓝窗是“顶流”。500多年来,猛烈的海浪拍打在岸边的石灰岩上,蚀出一个天然拱门,长约100米、高约28米、宽约25米,得名蓝窗。无数英雄、神话或魔幻题材影视剧在此取景,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可惜美景已成历史,2017年3月8日,蓝窗轰然坍塌入海,如今只剩半扇“窗框”伫立海中。塌落海底的部分成为许多潜水爱好者的新探索地。
图片
游客乘小船进入位于马耳他岛南部的蓝洞。
图片
图片
图片
蓝窗曾是马耳他最著名的地标,位于戈佐岛杜埃伊拉湾附近,2017年3月8日倒塌入海。有建筑师提议在蓝窗原址修建一座多面5层钢结构建筑,内部约5000平方米,可用于展览,民意多数表示赞同,但因会破坏海底的蓝窗遗迹,也有人提出反对。
我努力走向残缺的蓝窗,脚下的石灰岩高低不平,水坑随着海浪时有时无。站在嶙峋的海崖边,我望着空无一物的蓝窗,脚下是如墨大海,海浪海风的呐喊在耳边徘徊,似乎在提醒我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离开蓝窗,我们又驱车前往戈佐岛北部的吉干提亚巨石神庙(Ġgantija Temples),它是马耳他最古老的考古遗迹,建于公元前3600〜前3200年,至今不知道由谁所建。Ġgantija源于Ġgant一词,马耳他语意为巨人。神庙保留着形态完整、功能明确的建筑结构,外墙多采用耐磨的珊瑚石建造,内部装饰则使用球状软性石灰石,其中一些巨石长度超过5米,重达50吨。戈佐岛上的人认为这些寺庙是由巨人族建造的。
图片
吉干提亚巨石神庙建于新石器时代,位于戈佐岛沙拉高原边缘,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午4点,地中海的阳光依旧炽烈,我走在宏大的神庙中,望着身旁高耸的巨石群、石壁上的浮雕、被海风吞噬的祭坛,仿佛一下回到参观巨石阵的情景中,充满对未知的好奇。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绿色小植物开着星星点点的黄色花朵,给这片死寂的遗迹注入了一丝生机。
参观完吉干提亚巨石神庙,我乘着越野车离开,发动机的轰鸣声将我拉回现实世界,从后视镜中看去,遗迹越来越小,直至湮没在远方,天地间又只剩下一片独有的蜂蜜黄。在戈佐岛消失的不只有远古的巨人,还有一个个留给人类的不解之谜和无限遐想。


本文选自《世界知识画报》2023年第6期

c.cn/mmbiz_jpg/rTibicTt2aZ2dhgcCU1fBoeUic7Ladu0qEpWyo5q9lRrVZJibic91sAHTjdS1xBQKCiaUIGKpqXmIibI14LBUtlaxia3PQ/640'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0' href=''>图片

▲点击图片可立即购买6月新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