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宋书·五行志三》有云“ 文帝元嘉二年春,有江鸥鸟数百,集 太极殿小阶内” ,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九曰“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 唐雍陶《送徐山人归睦州旧隐》诗云“初归山犬翻惊主,久别江鸥却避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鸥》注释“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江夏人误为江鹅也”。 唐 孟浩然 《夜泊宣城界》诗:“离家復水宿,相伴赖沙鸥。”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清 黄景仁 《过高淳湖水新涨舟行芦苇上十余里》诗:“如云帆影去復来,似雪沙鸥聚还散。”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以沙鸥自况,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江上晚泊 唐-左偃 寒云淡淡天无际,片帆落处沙鸥起。 水阔风高日复斜,扁舟独宿芦花里。 南乡子 唐-李珣 登画舸,泛清波,采莲时唱采莲歌。 拦棹声齐罗袖敛, 池光飐,惊起沙鸥八九点。 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 宋-佚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落红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斋夜话》、《异闻录》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使这首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这首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使人余味不绝。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点绛唇·送李琴泉 宋-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 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 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作者为吴大有,宝佑年间为太学生,宋亡以后,他退隐山林,不任蒙元。该词淡雅隽永,别具情致。 吴大有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却蕴意丰富。词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语,虽似写景却字字含情,尤其是“阑”、“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处,深远哀婉,十分动人。 本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紧要处,尽是点睛之字。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极富感染力。 阮郎归 宋-晁补之 一濠秋水净涟漪。红妆照水嬉。 攀条寻藕怯船移。浮萍湿绣衣。 临好景,惜轻归。夕阳洲渚迷。 城门灯火簇轮蹄。沙鸥飞去时。 夏日 宋-宋伯仁 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歇水微茫。 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菩萨蛮-山居遣兴 元-刘敏中 众山围绕横塘路。中庵正向中间住。 花木四时开。沙鸥日日来。 门前车马驻。不得中庵趣。 下马问中庵。庵中睡正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