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龙盘巴蜀(6)

 liuhuirong 2017-07-17


  这场较量之所以以刘备的退让而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曹操占领汉中,益州北部面临强大的压力,刘备无暇分身,只得向孙权妥协。双方以湘水为界,东部的长沙、桂阳、江夏归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归属刘备。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得到了一个暂时的缓解。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困襄樊。同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打败于禁、庞德等数万曹军。曹操接受司马懿、蒋济等人的 建议,以割让江南地区为条件,鼓动孙权袭击关羽的后方。同年十月,孙权手下的大将吕蒙偷袭江陵,并迅速占领公安等地。同年十一月,陆逊率兵开始对宜都、秭 归、房陵、枝江等地的蜀军发动进攻。十二月,关羽在麦城困守一个月之后开始突围,在临沮被俘,最后被孙权处死。

  关羽之死,不但使刘备 损失了多年患难与共的名将,而且丧失了苦心经营十一年的荆州。不仅如此,刚刚夺取的联系汉中与荆州地区的东三郡也由于孟达的降曹而丢失。这样一来,刘备集 团“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思也随之化为泡影。荆州及东三郡的丧失是刘备集团自夺取巴蜀之后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

  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何在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于荆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描述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所处的位置,不但可以向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发展,同时,对于东吴的属地安全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其次,东吴集团对于联刘抗曹的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赤壁之战以后,荆州越来越成为东吴进一步发展势力范围的障碍。同时,刘备称雄巴蜀,也使孙权对刘备势 力的迅速扩张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和恐慌。双方之前就已经在三郡的问题上差点翻脸。现在关羽的胜利更使得孙权下决心来通过对在荆州的关羽进行打击来压缩刘备的 势力范围,同时达到壮大自身力量的目的。

  第三,关羽的个人性格也是导致荆州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关羽为人骄傲自大、麻痹轻敌,不仅没有与自己的部属形成合力,反而造成了糜竺等人因不满关羽而投降东吴;同时关羽在进攻襄樊之时,忽略了对东吴的防范。造成后方空虚,被吕蒙乘虚而入,最后兵败被杀。

  第四,刘备没有从之前与东吴争夺荆州时候的妥协中吸取经验教训,没有尽早认识到联吴抗曹这一政策的脆弱性。导致对荆州前线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未能提早做好应急准备。因此,对于荆州的丢失,刘备也必须承担很大的责任。

   荆州的丢失,对刘备的打击是沉重的。但同时也使得刘备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为了继续贯彻“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的战略构思,刘备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夺回荆州。因此,他迅速做出了收复荆州的准备和部署。刘备生命中最后一次指挥和经历的战争终于在两年后打响。

  千古遗恨

   关羽死后,刘备一直在做东征伐吴的准备。不久,曹魏方面传来了惊人的消息。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一月,刘备的宿敌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废献 帝,建立魏国。益州地区风传汉献帝被曹丕杀害,刘备不得不暂时放下复仇的念头,为献帝服丧致哀。这时,刘备集团很多大臣建议刘备尽早登上帝位。为了继续继 承刘氏的正统地位,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公元221年四月,刘备正式称帝。《三国志·先主传》载: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 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

  不过刘备 的称帝并没有让他放弃进行东征孙权的打算。为了避免再次重蹈关羽陷入两面夹击而失败的教训。刘备开始与曹魏政权接触。展开了外交试探。《三国志·先主传》 注引《典略》载: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三国志·许靖传》注引《魏略》王朗致许靖的信件中提到:

  故遣降者送吴所献致名马、貂、罽,得因无嫌。道初开通,展叙旧情,以达声问。

  除了外交努力之外,刘备同时还在积极进行军事部署。《三国志·张飞传》载: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张飞的意外身亡,给刘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当年荆州的旧将之中,黄忠与马超先后病故,魏延被刘备委派镇守汉中,抵御来自曹魏方向的威胁。赵云并不赞同刘 备东征的决定,也被刘备弃之不用。因此,刘备身边已经非常缺乏久经沙场的旧将了。刘备只能选择一批经验稍逊的将领随同出征。昭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七月,刘备东征正式展开,这场战争史称夷陵之战。

  对于刘备东征,蜀汉内部意见分歧,大多数表示反对。这其中以刘备的旧将赵云的意见最 具代表性。《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 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夷陵之战历时一年,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关于夷陵之战的过程就不再赘述了。

   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首先是由于刘备本人的军事才能不济造成的。刘备虽然征战半生,历经疆场却拙于用兵。他将兵力部署在七百里的战线,造成兵力分散,首 尾难以兼顾。这一点连疏于战争的魏文帝曹丕都能看出来。曹丕说:“(刘)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者乎!”陆逊也指出:“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 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这些意见都说明了刘备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这是造成夷陵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刘备东征的主要人员水平偏低。刘备出征所率将领,大都忠心有余而经验不足,遇上陆逊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自然不是对手。此外,刘备身边也没有一位类似庞统、法正那样的谋略人才。在刘备的部署出现致命失误的时候,也没有人去提醒刘备进行及时的改正。

  第三,没有利用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发挥水陆并进的优势,反而是采用了舍船就步的方式与东吴军队决战。

  综合以上四点,说明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战术安排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因此,他的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战略决策上,刘备是否也出现了判断上的严重偏差,不应该去进攻东吴呢?这个问题历来意见分歧。笔者结合相关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刘备进攻东吴是符合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构想的。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构想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荆州的丧失也就意味着这种构想终将无法实现。而刘备的东征,就是为了重新夺回荆州,继续实施原有的战略构想。

  其次,刘备东征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关羽复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的失地。因此,刘备也并未如文艺作品中所言的倾全国之兵进攻东吴,而是仅派出四万余人东征。这说明刘备的战略目标是比较有限的。

  第三,联吴抗曹并不是刘备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保持力量平衡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实际上都是以实现最后的统一作为终极目标的。因此,任何一方的坐大,都会引起另外一方的强烈反应。

  第四,刘备的东征并不会造成孙刘联盟的彻底瓦解。正如夷陵之战以后,双方不久就开始重新恢复联盟关系一样。因为在双方前面始终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曹魏政权。因此,就算刘备东征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也还是值得一试的。

  不过,经过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的军事力量遭到严重的打击。刘备在退回永安不久便身染疾病,临终之前,刘备永安托孤,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终年六十三岁。

  结语

  陈寿对刘备的一生做了一个评语: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陈寿的评语道出了刘备成功的关键:折而不挠、知人待士。纵观刘备的一生,屡仆屡起,数次险些丧命。他的成功有侥幸的成分,但他始终能够在最艰苦、恶劣的 情况下,折而不挠,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奋斗终生,这是刘备在汉末纷争的形势下能够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刘备发挥了知人待士的特点,在创 业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人才,保证了自己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始终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部下伴随身边不离不弃,这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创业团队,为刘备的发展 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刘备关爱百姓,在百姓心目中是一个有道明君,在汉末士人中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这也为刘备能在失败之后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 的基础。如果说曹操的成功靠的是天时,孙权靠的是地利,无疑,刘备依靠的就是知人待士、关爱百姓所产生的人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的成功是必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