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雄霸北方(4)

 liuhuirong 2017-07-17


  第二,在绝对劣势情况下,夺取退却主动权。退却前主动出击,取得白马、延津初战大捷,尔后从容地完成退却。选择退却终点时,强调阵地因素,并在前线筑城,弥补阵地上障碍物的不足。

   第三,在战争转折关头,咬紧牙关坚持住。相持阶段后期,袁军由于疲劳、弱点暴露、不断犯错误,力量被大大削弱,战争进入转折关头,曹军也到了最难以坚持 下去的时刻。这时稍有动摇后退,必被袁绍大军所乘,一败涂地;坚持下去,则抓住了反攻的绝好时机。曹操听从荀彧劝告,放弃退守许都的错误企图,咬紧牙关, 绝不示弱,从而抓住了全场战争中最吃力的地方,抓住了胜败转折的关键。

  第四,以深入袁军后方烧毁其全部粮草,揭开反攻序幕。由此诱发 袁绍的错误处置和张郃的投降,使得袁军军心动摇混乱,巧妙地收到瓦解袁绍全军的奇效,为决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乌巢烧粮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以孤注一 掷的极大勇气,置背后袁绍援军于不顾,兵力使用上坚决集中不分散,保证了一鼓作气攻下乌巢。

  第五,指挥风格上,善于听取和吸收部属的正确意见。采纳荀攸佯攻延津、荀彧坚持危局等建议,深信许攸袭击乌巢的奇策,策得即行,应变无穷。

  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一病不起,于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病死。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不断发生火并,使得袁氏集团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曹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展开了统一河北的一系列战争。

  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曹操率军进攻黎阳,拉开了统一河北的战争序幕。《三国志·袁绍传》载:“自九月至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入城守。太祖将围之,乃夜遁。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

   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十月,曹操利用二袁相争、袁谭求救的机会,北上黎阳,并于次年二月开始进攻邺城。《三国志·袁绍传》载:“尚闻邺急,将兵 万余人还救之,依西山来,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举火以示城中,城中亦举火相应。配出兵城北,欲与尚对决围。太祖逆击之,败还,尚亦破走,依曲 漳为营,太祖遂围之。未合,尚惧,遣阴夔、陈琳乞降,不听。尚还走滥口,进复围之急,其将马延等临陈降,众大溃,尚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及 衣物,以示其家,城中崩沮。”经过半年的攻坚战,曹操终于占领了袁绍集团的政治中心邺城。

  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以负约为借口,向袁谭发动进攻。经过龙凑、南皮、平原之战,杀死袁谭,统一了青州和冀州地区。同年,曹操利用幽州地区袁氏集团部将焦触、张南以及黑山军张燕的投降,进军幽州,并于同年八月统一了幽州大部地区。

  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出兵进攻并州。三月,曹操攻占壶关,高干远走荆州,途中为王琰所杀,并州地区得以平定。同年,曹操又在青州、徐州一带消灭了管承、昌豨等割据势力。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三国志·武帝纪》载:

   “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 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 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 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 贺。”

  随着袁氏兄弟的死,曹操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成为汉末诸侯争霸中中国北方的霸主,中国北方地区常年的战乱也终于在曹操的努力下得以平息。曹操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曹操采取了“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的发展战略,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通过与其他割据势力的战争,扩大了自己的控制范围,为最后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曹操采用了最为合理的结盟方式,选择了当时最有发展潜力的袁绍集团作为自己的战略盟友,并借助袁绍的力量取得了兖州、徐州的控制权,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提前扫除了障碍。

  第三,曹操在发展过程中,争取到了士族与各地豪强的支持,不但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得到了一大批文武方面的人才,这为曹操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第四,曹操善于用人。曹操“唯才是举”,用人不疑,发挥了众多人才的能力和智慧。因此,无论是创建根据地、转战中原,还是发展经济,曹操都得到了很多人才的支持与协助。

  第五,曹操推行屯田,不但逐步恢复了汉代的农村经济,也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同时还逐渐解决了两汉以来长期出现的流民问题。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证。

  转战西北

  占据中国北方地区,并不是曹操的最终目标,曹操是以统一全国作为奋斗理想的。因此,在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之后,曹操又把目标转向了其他的割据势力。他与刘备、孙权之间的较量下一节将进行描述,这里先介绍西北之战。

   曹操对于西北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青年时期,曹操的理想就是能够驰骋于西北边疆建功立业,最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因此,自从曹 操集团壮大之日起,曹操就对西北地区的形势比较关注。早在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就对以韩遂为首的凉州及三辅地区的割据势力表达了自己的担 忧。在听取了荀彧的意见之后,曹操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三国志·钟繇传》载: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 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