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说中,少林和尚和武当道士,乃是江湖上的两大至尊门派。天下一流武林高手,不是出自少林,便是来自武当。看金庸小说多了,人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思,觉得凡是和尚与道士,都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 实际上,中国佛、道两家弟子,大都追求的是个人长生,而不是武林霸主。不过,严格说起来,和尚与道士追求的长生又是不一样的。和尚练神,追求精神永恒不灭;道士练形,追求身体长生不老。对和尚来说,身体只是一个皮囊,没什么实质性意义,内在的“神”才是真正的自我;对于道士来说,神随形灭,没有身体,精神有什么意义?麻姑、彭祖、西王母、太上老君才是他们模仿的榜样。 和尚为什么不重视身体?因为它认为人生痛苦根源于各种执念,也就是太在乎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摆脱痛苦的根本之道,是破除各种执念,认识到万事万物,包括自己所依托的这个皮囊,本来就是偶然的存在,它们偶然地来,也偶然地去,自然没有必要太在乎。只有蕴含在身体中的“神”不生不灭,才是可以永恒的。 道士不喜欢“好高骛远”,它完全顺从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观念,把生命看得比天还高,把身体看得比山还重。想尽一切办法保住生命,而且最好长生不老,乃是道教最高的人生追求。找长生不老药,炼长生不老丹,打长生不老拳,都是他们的核心修行活动。 当然,要说中国的佛、道两家完全不同,也不太准确。事实上,在敦煌文献中,就有佛家的讲经文,强调他们的弥勒比麻姑、彭祖、老君长寿多了。这说明当时的底层佛家信徒也看重长寿。而金庸反复描写的宋代全真弟子,也借鉴佛家的追求,强调基于清心寡欲的修身养性。佛、道两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确实又有所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