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瞭望

 卡勒沃尔夫 2017-07-17
2017 中国国际数博会展馆(5 月25 日摄) 陶亮摄/本刊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就业和创新的支撑作用,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危机,科学量化“互联网+”对经济和就业的非对称影响效应,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网络消费的增长;“互联网+”能够直接和间接带动更多的就业,催生新的就业群体。
  
  研究显示,互联网经济规模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来188万人的就业岗位。其就业效应要大于投资拉动。
  
  此外,“互联网+”对农业的兼容、集聚和互吸作用显著,可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动更多的就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上述研究结果,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2016年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数据、艾瑞咨询商务数据、Wind数据库等,利用了系统科学方法和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支出法GDP(即最终支出的三个方面: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
  
“互联网+”对经济影响巨大
  

  根据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2016年我国“互联网+”经济规模为144057亿元,其中消费占总规模的56.9%;资本占比32.5%;净出口占比10.6%。“互联网+”经济规模占当年支出法GDP总量的19.3%,“互联网+”消费占支出法居民消费的28.0%,“互联网+”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固定资本形成的14.7%。
  
  “互联网+”消费82041亿元,相比2015年的63879亿元,增长28.4%。包括互联网相关设备的硬件消费、网络的软件消费和因网络而引发的消费,如网上商品零售额和APP移动终端引发的消费组成等。其中,因网络引发的消费规模占总消费规模的77%(包括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为51106亿元,占当年“互联网+”总消费规模的62%;在线旅游、本地生活服务、餐饮和外卖O2O、医药电商B2C等其他类市场规模合计为12142.3亿元,占总消费规模的15%,相比2015年的38773亿元和92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31.4%);硬件消费为8075.3亿元,占总消费规模的10%,相比2015年的6636亿元,增长21.7%;软件消费为10717.4亿元,占总消费规模的13%,同比增长16%。
  
  “互联网+”固定资本形成额46767亿元,相比2015年的41914亿元,增长11.6%,包括各行业投资在互联网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形成的固定资本。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638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6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投资)1512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2%。
  
  “互联网+”净出口15249亿元,相比2015年,出口下降了1.7%,进口增长了1.6%。包括硬件、软件等净出口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其中,“互联网+”电子信息产品净出口14408亿元,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净出口841亿元。
  
  从消费倾向来看,化妆品及美容产品、奶粉/婴幼儿用品、服饰和保健品依次成为网络用户海外网购的热门商品。
  
对就业的颠覆式影响
  
  研究分析表明,“互联网+”对就业市场产生了颠覆式影响。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劳动力需求种类,低技能员工是受到波及程度最大的群体,信息密集岗位正在被新技术发明所取代。
  
  其次,越来越多的岗位正面临被计算机化、互联网化所替代,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都与互联网的发展呈正相关。2014年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将新增460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也将减少1000万~3100万个岗位。
  
  第三,互联网经济虽然减少了一定数量的传统工作岗位,但也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如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等催生了互联网首席执行官、机器人维修工程师、大数据咨询师、云客服等多类型实体新兴就业岗位,带动了网络创业就业的发展。
  
  据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2014年我国网络创业就业总体规模就接近1000万人。
  
  受直接和间接影响,2016年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就业人数为18777万人,占当年实际就业总规模的24.2%。相比2015年增长了20.0%,大于投资效应所产生的11252万就业人数;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成为受就业效应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
  
  分结构来看,“互联网+”消费带来12439万人的就业增加,占就业效应总规模的66.2%,与2015年相比增长28.8%;“互联网+”资本形成带来4769万人的就业增加,占25.4%,同比增长11.6%;“互联网+”净出口带来1569万人的就业增加,其中出口拉动5100万人就业,同比下降了1.7%,进口减少了3530万人的就业机会,与2015年进口减少的就业岗位相比,减少幅度进一步扩大。
  
  从消费拉动的就业结构来看,“互联网+”硬件和软件消费增加就业1841万人,占就业效应总规模的9.8%,网上商品和服务能带来就业8965万人,占就业效应总规模的47.7%,在线旅游、生活服务O2O等其他类消费带来就业1633万人,占8.7%。
  
  大量数据表明,“互联网+”带动的就业发展,是我国在新常态下就业增加的重要推动力。
  
六个建议确保“行稳致远”
  

  研究表明,作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互联网+”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对传统经济升级与创新的“双元”影响上。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与各产业的融合互动提升了传统经济运营中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与传统经济的融合也催生出全新模式与全新业态。从就业角度看,除了互联网行业本身备受追捧外,“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跨界融合,也引发了极大的就业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我国经济良性化成长的三个指标之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创造就业新岗位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坚持“互联网+”经济增长和分行业分阶段地促进“创业创新型就业”协调发展模式。
  
  由于互联网经济对不同行业的推动作用有大有小,有先有后,应坚持对不同行业进行分阶段的“创业创新型就业”优先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比如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作为“优先”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驱动的特点,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在“优先”行业中的创新发展。
  
  二是在促进发展前提下尽快着手“互联网+”行业规制与规范化治理。
  
  “互联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不可忽视,而是到了要规范管理的体量。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6年“互联网+”对我国非农就业的拉动规模分别占当年实际非农就业总数的15.3%、18.3%和21.2%。
  
  这个体量有多大?打个比喻,2016年“互联网+”拉动的全部就业数量已经达到我国第二产业全部就业体量的84.0%,第三产业全部就业体量的55.6%,相比2015年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因此,应以“互联网+”行业有序自律发展为目的,从国家层面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调互联网治理下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优化市场竞争,实行差别化和适度的监管。
  
  三是加快“互联网+”与教育创新机制改革。
  
  应发挥互联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服务,增加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充分考虑互联网创新发展下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课程设计之间的滞后效应,突出解决就业供需结构矛盾,应率先发展基础学科的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互联网+”与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从研发和技术入手,建立跨领域立体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中高端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平台和专业人才数据库,强调其对其他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政府应更好地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注重技能转化,贴近市场需求。
  
  四是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对失业人员的对口再就业培训、引导,保障就业结构平稳转型。包括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动态调整的培训课程,以及建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并给予相应优惠的就业引导政策,做到最大限度保障转型人员“从哪里失业就在哪里再就业”。
  
  五是加大互联网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教育、移动医疗、大数据等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尤其加大对“互联网+”批发零售贸易、软件及其服务等部门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从单位百万元产值拉动的非农就业效应来看,教育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互联网+”经济的就业吸纳作用显著,第三产业单位百万元产值能够拉动6.2人的就业岗位,远大于第二产业拉动的2.2人的就业岗位。
  
  六是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应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东中西部的数字鸿沟;加大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培养高质量的“互联网+”农业复合型人才,以点带面,加大农业专业化人才的普及。
  
  应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特别注重发挥农业企业的作用,打造集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的商业模式,以及多形式的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吸引更多的新农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执笔人:潘教峰 郭剑锋 夏炎 刘寅鹏)

  
  潘教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下称“战略咨询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战略规划和智库理论方法研究。
  
  郭剑锋:战略咨询院副研究员,从事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相关研究。
  
  夏炎:战略咨询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预测与气候变化政策分析研究。
  
  刘寅鹏:战略咨询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政策模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