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书童追梦 2017-07-17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书之思与悟(220)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我们都是历经长达10个月的制版、装订,才终于面世。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男人是汉书,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僧人是经书,多胞胎是丛书,离退休了是闲书,良朋诤友是参考书,那些以刺青、文身、彩绘为时髦的年青男女是图书。如果你身高体胖,那是大开本;如果你小巧玲珑,那是袖珍本。

  每过一岁,我们增加新的一页,上边将巨细无遗记载着全年的言行事迹,那空白的扉页则是我们一张白纸般的婴儿期。没有人知道各自最终定稿多少页,但当缓缓合拢棺木的黑色封底,盖棺论定,我们是否应该让看完的人觉得开卷有益?

  这是个浮华奢靡的时代,很多人美容化妆,在自己的封面上大做文章;很多人锦衣狐裘,在自己的装帧上花样翻新。他们用塑料封套给自己戴起朦胧的面纱,用檀香礼盒让自己住进豪华的包间,常忘了充实里头的内容,反倒任凭其匮乏、瘠薄、荒芜。

  这是个贫富悬殊的社会,穷苦百姓只能用草纸、废纸、马粪纸,权贵政要却用黄金做纸,觊觎标个高价。可笑它从不代表书的真正价值,除非他们出卖自己,贿赂他人,否则标价毫无意义。

  每个人都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当如今衮衮沽名钓誉之徒,“左手”抄袭“右手”剽窃,把别人利用成工具书,弄假舞弊雇托儿,暗箱操作黑幕交易,为所谓“前途”走他妈“后门”,不择手段获奖爬上排行榜,还没死就被炒作为传世巨着,吹捧为绝代佳作时,我相信日后,在图书馆这座公墓里,一定不会安放他们的灵位,就算有,也没人瞻仰。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也许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制度下,你满腹才学,却满身灰尘;也许你胸无城府像本摊开的书,却一直没谁来翻阅。即使全世界都合谋埋没你,也请牢记,始终总有一位忠诚读者——那便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让坏人成为禁书,让好人成为畅销书,让我们用心血为墨写好自己,因为我们的印数都只有一册,因此,每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消息来源:《文苑》)

 

【思与悟】

细细想来,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厚的还是薄的?通俗的,经典的,还是无聊的?书是自己写的,对人生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对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而每个人看上去普普通通,却都有一段段传奇的经历和曲折的故事,一段段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在用生命谱写着自己的那本书,无论高贵与低贱,富有与贫穷,幸福或痛苦,就算只有自己一个读者,总在每天书写着。

形象地说,人的外表是封面,人的心灵是内文。对于人生这本书,既要设计美丽漂亮的封面,又要潜心撰写每一个章节的内容,使其表里如一,切不可粗制滥造,马虎应付,随意草就。可有的人认为封面是父母给的,因此,怨天忧人,怪父母没有给他制作精美的封面,这种抱怨是毫无道理的。如果允许选择的话,谁不想出生在宦官富豪之家,谁不想生活在热闹繁华的都市?没有哪一个男人不想有潘安之貌,没有哪一个女人不想有天仙之容,更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儿女生得聪明漂亮。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人生的命运是靠自己来把握的。也就是说,人生这本书,要靠自己日积月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的去认真写好。看人不能以貌取人,看书也不能只看封面。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其貌不扬者成大器者,不乏其人。他们把人生这本书写得精彩纷呈、流芳百世。假如你的封面(外表)确实不起眼,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行天的不足。记得一位女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永远是女人的首选化妆品。

生活证明,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无法写成杰作,更不可能一朝出名成名著,即便成书,可能这本书的封面与内文平谈无奇,但是,也要力求做到朴实无华,有滋有味,细细品味,开卷有益。

能否写好人生这本书,关键在于写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以什么样的人生观去写。有的人哀叹“人生苦短”,“好累难长”。于是就恣意纵欲,尽情享受。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得意须欢,莫得金樽空对月”,即是其心灵的写照。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以“吃喝玩乐”为潇洒,以“醉生梦死”为荣耀。以为只有这样才“不白活一回”。以至于有的人为官贪,为商奸,男作盗,女作娼,灵魂扭曲廉耻丧,为世人唾弃。其实,人生对社会是一种责任。人活着总得有个信仰,有种追求。我以为,不求理想多么的宏大,境界多么的高尚,胸怀多么的宽广,但要做到坦坦荡荡才是。

所以说,做人如写书。写人生书,明做人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要老老实实作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尽一腔热血,写好人生这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