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多年前,她们徒步走进了西藏

 梦回林芝 2017-07-17

今天去西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飞机或者火车,想“自虐”的也可以骑行自驾。60多年前,有1100多名女兵却实现了徒步进藏的创举。


新中国诞生之初,为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巩固国防和建设边疆,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号令。1950年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18军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出征帷幕。在这几万人的行军队伍中,共有1100多名英雄女兵。她们分别来自北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和南京等地,年龄大多十六七岁,最小的只有14岁。出发前,“我要当兵,我要进藏”的口号与决心让姑娘们热血沸腾。都市的大街小巷,上演了一幕幕“逃出家门赶部队”、“穿着旗袍追军车”以及“情郎送妹去疆场”的活剧。她们爬冰卧雪,徒步跋涉二三千公里,胜利完成了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的神圣使命。

在没有路的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里,她们斗风暴、抗缺氧、忍饥饿,她们爬雪山、越沼泽、蹚冰河,战胜了不计其数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大穿越,硬是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解放西藏的撼世天路,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壮歌。


战胜高寒缺氧是女兵首要面对的难题。行军途中,懵懵懂懂的姑娘们无论是文工团员还是医疗队员,每人负重都在40斤以上,进军西藏的女兵装备不能少,乐器和药品更不能丢。尽管出发前进行过行军负重强化训练,踏入高原的雪山峻岭、冰川峡谷才知道,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很低,头痛、胸闷、口干舌燥、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时时都在挑战生命极限,行军难度不可预测。

有的姑娘行进中口吐粉痰(缺氧导致的肺部出血症状),突发急性肺水肿或脑水肿,永远地倒在了那片土地上。在一座叫布绒那寺庙的背后,至今静卧着9座坟茔,墓碑上刻着“无名女战士墓”,那里边躺着李淑惠、周婉兰、赵子珍等9名行军途中抢修甘孜机场时因窑洞塌方不幸捐躯者的遗体。


抵抗饥饿是女兵们面对的一大难题。“解放西藏,不吃地方”,这是党中央从西藏的经济政治状况出发,确立的一项体恤藏族人民疾苦的方略,虽然费用由中央包干内陆供给,但高山冰川带给运输补给的难题也是空前的。汽车补给受路况限制,飞机空投又往往被恶劣无常的天气阻隔,女兵们挖野菜、嚼草根、吃冰块,连一路张贴宣传标语剩下的一点浆糊都是最美的佳肴。

  

到达拉萨后,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民情,进藏女兵们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舞台上,她们用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真挚的情感感染了百万翻身农奴;在万里雪山草原的村镇藏包里,她们用高尚的医德、博大的爱心送温暖搞宣传;她们与男同志一样入沼泽、进墨脱、踏勘野人区,开荒种地,创造了生产自救的奇迹;她们参加西藏平叛和对印度入侵的反击作战,在炮火硝烟中认真行使了人道主义职责。



女兵吴景春回忆,男女住一个帐篷,从小到大也没有这么住过,晚上换衣服都偷偷的,听见人打呼噜睡着了才敢换。

女兵黄崇德回忆,夜间下雪的话,早上起来看不见帐篷,只看见一个又一个雪堆。人从雪堆里爬出来,鞋冻得硬邦邦的,最后是靠体温给暖化的。


十八军夏川之子芦建兵讲述,西藏冬天的温度,最多的时候一天过了24个冰河,男同志都受不了。这些女兵中大部分都有妇女病,有些连生育能力都没了,剩下有孩子的五分之一孩子都夭折了,还有一部分人有先天性心脏病。


女兵郭蕴中回忆,从甘孜到昌都有800公里的路程。女兵队赶牦牛给前方部队运送物资。路越来越难走,即使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也明显瘦了,在这条异常艰难的进军路上,女兵们与牦牛相依为伴。


作为首批进藏女兵之一、阴法唐的夫人李国柱今年已84岁,她作为首批进藏女兵,18岁赶着牦牛进西藏,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3年,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说起西藏,她依然一往情深。

女兵黄崇德回忆,女同志来月经的时候趟冰河最痛苦。原来还发一点纸,后来都没有了,有的时候扯点衣服、被子里的棉花,如果没有就弄点衣服垫着,然后再洗。到趟冰河的时候,河里都浸满了血水。

如果说“艰苦卓绝”是对进藏路程的注解,那么“岁月如歌”就是对其花季年华的歌唱。

进藏女兵的经历,在世界女兵史上空前绝后。她们的感人故事不能轻易忘记,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一位老西藏曾说过:“当年解放军进藏途中就似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其中首批进藏女兵就似画面中绚丽的玫瑰”!她们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那种民族精神中的坚韧、执著、勇敢、奉献精神。


今天的雪域高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老一辈相比,现在西藏女兵的物质条件可以说好太多了,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还将在军营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