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桓温,『奸臣』的英雄人生(4)

 liuhuirong 2017-07-18


  三

  第3次北伐的失败,给年近花甲的桓温, 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早在第2次北伐的时候,他就有了“千斤大牛”的感慨,这一次,他的心态更不一样了,而且因为这时期东晋士族的“草包化”,原先的好朋友 相继离开,他在整个士族阶层里越发孤独,这都改变了他自己的观念。早先,他是一个奋青,后来他成为一个为北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但当所有的梦想都成空 之后,他自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茫,奋斗一生,到如今却两手空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桓温的转变,史料上普遍的说法,是当时他 长期把持大权,因此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是从桓温本人的行为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已入暮年的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两手空空,就像 史料里记录的一样,他经常自言自语说“男人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细看这段话的意思:流芳百世,早先一直是桓温的追求,可是3次北伐劳而无功,特 别是由于东晋世家大族的阻挠而功亏一篑,最后一场失败,更是断送了他个人往日的战功。这样的局面下,流芳百世自然无从谈起,至于遗臭万年呢,自然是想篡立 了。

  桓温开始这么做了,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当年在山东金乡,曾经劝说他进兵的亲信希超,桓温先是废掉了当时的东晋皇帝,立了晋简安 帝。这时候他虽然威名大减,但手里有当时东晋最强大的军队,做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但是后面的事情就不容易了,此时东晋世家大族当道,这是他夺权的障碍。 桓温先是把反对最激烈的殷、虞两族杀掉,然后,他又驻兵在姑苏,用来遥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样,这一次他又犹豫了,既没 有直接废掉东晋皇室,也没有悬崖勒马,究原因,还是因为他自己的观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业,同时也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想背上叛贼的骂名,所以就算改朝换 代,也是要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公元 372 年,桓温拥立的晋简安帝病逝,这又给了桓温篡权的好机会,次年春天,桓温带兵来到京城建康,当时坊间纷纷传 言,说桓温要把整个士族全都杀光。其实桓温没有这么残暴,他要的只是世家大族对自己的认可,他可以杀掉殷、虞两个家族,但是对于东晋士族中影响力最大的谢 家和王家,还是让其三分,毕竟这两个家族在当时的东晋人脉太广,一旦轻举妄动,很可能招来整个东晋世家大族的打击。所以桓温到了建康后,找到了王家的名士 王坦之以及谢家的名士谢安,意图取得两大家族的支持。谢安是个聪明人,比起王坦之面对桓温的军队,吓得脸都白了,谢安却镇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态度得到了 桓温的敬重,在桓温登基的问题上,谢安假装支持,却故意拖延,迟迟不为桓温主持登基仪式。因为谢安得到消息,这时候的桓温,已经病入膏肓了。公元 373  年八月,一代枭雄桓温病故,到死,他都没有完成最后一步篡位,流芳百世没有做到,遗臭万年也没有实现。

  虽然历史上对桓温争论很多, 但关于他的贡献,不管是批评他的人还是称赞他的人,都是认账的。他当政时期,是东晋军事力量的迅速上升期,他在荆州打造出来的军队,后来和北府军一样,成 为了在淝水之战抗击苻坚南下的主力。而他个人的能力、功勋,在当时已经日益腐化的士族阶层中,更属于难得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战略眼光,持重的用兵特色, 也堪当此时东晋的翘楚。桓温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的职务,和谢安同心协力,东晋政权因此出现了团结的局面。这一切,都对之后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 战役——淝水之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过最后想遗臭万年的桓温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理想被他的儿子实现了。桓温去世32年后,桓 温的儿子桓玄发动叛乱,废除了东晋皇室,建立了“楚政权”,当年篡权不成的桓温,被他的儿子追认为“宣武皇帝”,早已作古的桓温,也就因此过了把皇帝瘾。 但是过瘾之后,却是他们整个家族的灾难,桓玄后来败给了东晋晚期的新军阀刘裕,桓温全家被划作贼,遭到屠戮。曾经在江南大地举足轻重的桓家,就这么完蛋 了。而桓玄的这场变乱,也为他的对手刘裕做了嫁衣裳。寒门出身的刘裕,没有桓温脑袋里这么多条条框框,最后借着战功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东晋,开始了南北朝时 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