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山石价值回归,更亟须的是文化回归

 同古堂 2017-07-18


观今之场馆店肆,古兽已然成为钮雕大宗。初见蔚为壮观,久之便生厌也,本非狮、龙、螭、鳌之罪,实是艺人视野狭窄,思路停滞所致。何哉?古兽当为活物,其上可通天,下可入地,四海纵横,安能摧眉折腰寄人篱下?而余所见尽是笼中之物,其势不得出,矫健亦不得见。唯有扭捏作态愁苦不堪,方家不忍察便斩首了之。


1.jpg


寿山石作为地域文化,发展之路颇为磕绊,然不可不谓之为“中华艺术之途缩影,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概莫如是。其作为国粹之一,古人的创作高度令人敬仰,诸如杨玉旋、周尚均所作之物,古兽未见重相,人物各自风流,皆不乏形、意、气、韵。


2.jpg


而后,文化断层,创作之物多处于手工艺术或民俗范畴,对于时代气息,审美变化并未过多考究,其题材多为仙佛或民间俗语,此类寓意虽佳,却稍显浅薄。


3.jpg


改革开放后,两岸文化交流渐盛,然经济却不对等。于此大场景,热钱过多流入,无论石商,乃至艺人,皆以市场为导向,业界多沉醉其中,乐不知返。长而久之,作品技艺虽精到,文化品位却固有未变,日渐浮夸,与文人趣味亦日趋渐远。


4.jpg


渐而,全球经济萎靡,艺术门类多遭遇寒潮,寿山石亦未幸免。然不免深思,寿山石传承数百年余年,为何有此困境?经济固然是首因,品味格调日渐难与文人文气契合,亦不容忽视。


5.jpg


众所周知,形而下的物质满足后,当以形而上的精神诉求为尚。寿山石传统把玩、印章、摆件等,源于文人生活与审美,因文化而立足,并赋予其生命。与其向背而驰,方家莫不痛哉,殊不闻:文以载道,石亦载道,玩石之人何以绕开玩石之道?道为皮,技为毛,道之不存,技将安附焉?


6.jpg


笔者曾喻寿山石:莫惜连城璧,寸径有乾坤。盖因其柔而易攻,便于奏刀,而治印几乎成为彼时所有文人文房养心之雅事。而当治印升华为篆刻艺术,成为文人抒情胸臆之情怀寄托,寿山石作为其主要载体,自是承受了不可复制文化之重。


7.jpg


如今,寿山石已然价值回归,然而对于整个行业,更亟须的是文化回归。从业艺人,在继承传统之余,亦要敢于创新,走进书房,建体成系,莫要裹足不前;从业石商,在把握市场和消费倾向之余,亦要口传相授新入门石友以文化为导向;从业藏家,在品石赏石之余,要发掘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包装家和炒作家。


8.jpg


最后,附一郭卓怀先生的寄语:将石雕工艺推升到艺术的层次,在技艺中追求道德、文化、哲学和美学的修养,是先父一生的信念。今日,寿山石收藏逐步跨出东南地域,对于业界同仁与新一代收藏家而言,文化的导向至关重要。

 

——END——

凡是斯文处,必有同古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