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伤寒论》的特点

 yangkunhao 2017-07-18

 (四)《伤寒论》的特点

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特点。

《伤寒论》最大的特点是病位与病性。在病位上分为表、里、半表里,在病性上分为阴性、阳性。病位和病性是解读《伤寒论》的提纲挈领、关键。

但是啊,我们必须明白,《伤寒论》里所提出的“六经论证”,主要抓主证、抓主要矛盾,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要遵循“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结合”的原理,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很好的解决次要矛盾。

比如太阴病,主要矛盾就是病位在里,病性为阴,治这个病的代表方剂就是四逆汤。但在治大病时,只有四逆汤是不够的,所以又有了四逆加人参汤,也就是在主方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了大补元气的人参。

这个四逆汤到了李可老中医的手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李可在用四逆加人参汤治大病、救人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救治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时,其成功率仅在50%左右。后来李可把《伤寒论》的四逆加人参汤与张锡纯的来复汤结合,创出了破格救心汤,救治垂危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堪称完美。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实际上就是在四逆人参汤的基础上,加上收敛元气的山萸肉、龙骨、牡蛎、磁石,还有通经化痰的麝香。

我本人认为,人参是大补元气了,来复汤是大敛元气了,但生命垂危之人,除了元气大损、元气虚脱之外,还有大气下陷,恐怕还要用到张锡纯的升陷汤,还要用到升举下陷之大气的黄芪。也就是四逆人参汤合来复汤、升陷汤。

我们分析四逆汤的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说明,《伤寒论》的六经论治,抓的是主证,是主要矛盾,在实际运用上,我们还要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结合”的原则,来遣药用方、治病救人。

桂枝汤系列、麻黄汤系列、柴胡汤系列、乌梅汤系列、承气汤系列、四逆汤系列,要说明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也就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结合”的原理。不然的话,就只要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乌梅丸、承气汤、四逆汤这几个方就行了,还要这么多的加减、这么多的药方做什么?

火神派的特点就是用附子,大量用附子,其实他治的就是太阴病,是以太阴病为主的阴性病,他只把疾病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两大类,只要是阴性病,就要使用附子。火神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使用附子的“用药金针”,更说明这一点。其实郑钦安的本意也是告诉人们要关于抓住主证、抓住主要矛盾,并没有说四逆汤包治百病,他本身是最推崇《伤寒论》,并告诉人们除了《伤寒论》之外,其它医书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研究。只可惜演变到后来,人们只极端地把四逆汤认为是包治百病的圣方。

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特点,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内因是人体内部的机能,是“轴”。外因是外邪,是“轮”。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均是内因和外因相斗争的产物。所以彭子益说“中医不外三法,运轴以复轮,行轮以复轴,轴轮并运”。

李可认为彭子益是千百年来解读《伤寒论》的第一人,本人不敢赞同。本来彭子益的“中医三法”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但却又混进了五气六气的理论,让人颇为费解。

回过头来再说说如何解读《伤寒论》。总的来说是要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结合”的原理。主要矛盾就是病位和病性;次要矛盾就是在病位和病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所以,第一要分病位,即表、里、半表里;第二再分虚实、寒热;第三,结合病位和病性进行归经;第四,再抓次要矛盾,如食、水、血瘀等,如痰、湿等。前三点说的是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最后一点是如何抓住次要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