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威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里的“髹(xiū,意为用漆涂在器物上)漆”和“精刀”说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的雕漆技艺。 如今海外都知道日本的漆器十分有名,殊不知中国的漆器更加历史悠久,其中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器工艺里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它与景泰蓝、牙雕、玉雕齐名,被称为京城技艺的“四大名旦”,也是“燕京八绝”之一。 雕漆,顾名思义就是在天然大漆的漆胎上进行雕刻的技法,雕漆跟一般漆器的胎底不同,它以木灰、金属为胎骨,在胎骨上进行髹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才能雕刻花纹。 △【宋】剔黑双凤穿花长方盘 △【元】剔黑雕漆狮滚绣球圆盒 △【明】剔红荔枝高足杯 雕漆在光滑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无悔”之说,尤其是人物刻画,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很难下刀。一般一件纯雕漆作品往往要经过经过设计、制胎、烧蓝、作地、髹漆、画工、雕刻、抛磨、做里、做旧等十多道工序,少需要涂三百至五百道漆,因此,仅是髹漆就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相当繁复讲究。 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天然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生漆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天然大漆 雕漆的范围很广,根据漆色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不同的名目,明朝中后期才将它们统称为雕漆。雕漆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度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 △剔白 △剔黑 △剔黄 △剔红 明代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召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汇聚到北京,雕漆艺人们的辛勤钻研,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在艺术上,果园厂早期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 清代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又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专门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生产。清代的雕漆由于其造价高昂,多是皇家造办处产品。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风、几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此时的雕漆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 较之明代,清代的雕漆有许多显著的特点,比如明代雕漆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雕漆刀法圆润,多磨光,清代则刀痕显露,不打磨;明代的雕漆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繁缛纤细。此外,明代雕漆的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清代雕漆亦多剔彩,工匠们常刻出两色锦地以增加色彩的变化。 △【明】剔红云纹盏托 △【清】剔红双凤纹盏托 雕漆中以剔红最为多见,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漆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清】剔红花卉笔 △【清】剔红人物胆瓶 △【清】剔红寿字盘 剔彩也以漆层雕刻,但技法与剔红、剔黑等完全不同。剔彩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重色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分层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其以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剔刻花纹,故又称为“雕彩漆”。“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方法,即先涂一种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根据图案的要求 将需配色的花纹轮廓内的原漆层剔掉,填上所需的色漆,再剔刻花纹的细部。 △【明】剔彩九龙圆盘 △【清】剔彩春色宝盒 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美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