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改朝换代屡见不鲜。每朝皇帝不多,官僚却不少,国君亡国后,虽然这些大臣们未必要跟着作亡国奴,但想在下一朝继续走红也不是件易事。可有的人,身在官场多年经验丰富,就算是改朝换代也能继续走红,他们究竟有何法宝呢? 封德彝本来是隋朝的一个不起眼的臣子。隋朝立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仁寿宫,杨素任命封德彝为土木监,并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仁寿官建 在长安西300里的岐州九龙山上,工程难度很大。为讨好文帝,封德彝把官殿规模搞得十分宏大,征调了几十万工匠移山填谷,日夜修筑。他不顾工匠死活,派大 批酷史打手为监工,日夜催促工程进度。公元595年,仁寿宫建成,宫殿造得气势雄伟,十分壮丽。大小殿堂,层层叠叠,亭台楼阁,宛转相属。包括宫殿内的陈 设,也是极尽豪侈。隋文帝到了岐州,见仁寿宫规模巨大,装饰豪华,又听说为此死了很多民工,不由大怒,骂杨素道:“谁让你把宫殿造得如此华丽?大伤民力财 力,使天下百姓怨恨于我!”封德彝本想把仁寿宫造得无比壮丽,用来讨好文帝,这可打错了如意算盘。隋文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节险皇帝,他自登基以 来,吸取历史教训,认为自古以为,爱好奢侈的帝王统治都不能长久。他自已生活俭朴,还常常告诫太子杨勇要注意节俭。见杨素把仁寿宫造得如此庞大,违背了他 节俭治国的原则。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遂找封德彝兴师问罪。听罢杨素所讲原委,他笑着说:“大人请勿担忧,皇上平时最听皇 后的话。等会您可去面见皇后,在皇后面前只要如此这般一说,不但包你无事,而且还可能会得到赏赐。杨素听完封德彝的话,连连称是。他急忙打点一下,备上一 份厚礼,赶往后宫求见皇后,请皇后美言。皇后见杨素对自己一片孝心,仁寿官造得华丽壮观,虽多花了钱,但看着赏心悦目,住着毕竟心情舒畅,很是称心,便对 杨素说道:“爱卿的心意我知道了,你且放心,等会我向皇上说明便是。”杨素谢过恩,告退回去,心中还有些不放心。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宫殿,皇后独孤氏当着隋文帝夸赞他道:“宰相真是用心良苦啊,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当即赏给杨素一百万钱币,三千匹锦绢。 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德彝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都听皇后的,只要皇后美言几句,保管没事。”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德彝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隋炀帝时,虞世基很受器重,但封德彝知道虞世基并不熟悉朝政,所以给皇上办事常出差错。于是他就暗中给虞世基出点子,按皇帝的意图起草诏令。下边奏上来 的文书,凡与他们意思不合的,又全给扣押下来,不向皇上呈报。虞世基日益受皇上的器重,隋朝的政治也一天比一天败坏,这与封德彝耍的阴谋多少有关。宇文化 及在江都作乱,让封德彝进宫数落隋炀帝的罪名,隋炀帝指责他说:“你原是个文人,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封德彝听了脸涨得绯红,不好意思地退了下去。 封德彝随宇文化及到了山东聊城,发现形势不妙,立即拉扰宇文士及,假装运粮从宇文化及的军队中逃了出来,然后又与宇文士及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 李渊因他是隋朝老臣,立即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封德彝照旧施出他揣摩人的本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 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德彝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 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德彝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 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 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好,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封德彝也确实有政治经验,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朝廷大臣心存疑虑,高祖李渊也曾想让李世民鸣锣收兵,封德彝却在高祖面前竭力陈述乘胜追击的好处。突厥侵犯 太原,朝臣大多主张和亲,只有封德彝认为先要打败入侵之敌,然后才能与其言和。封德彝的这些意见,后来证明都是对的。武德年间封德彝因功当上了中书令。后 来,他上书李世民,支持秦王争夺皇位,于是贞观年间又当上了尚书左仆射,至此他终于坐上了杨素当年那把交椅。 裴矩也是一个“代代红”式的人物,他一生侍奉过隋文帝、隋炀帝、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等人,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 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裴矩常跟在他身边,对主子的心思便摸得很准。为了讨其欢心,他不辞辛劳,亲自深入西域各国,采访各国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 民族分布、物产服装情况,还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以此来赞美大隋江山的美好。此举果然大得隋炀帝的欢心,隋炀帝一次便赏赐他五百匹绸缎,每天将他招到御 座之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并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与西域各国的事务。他倒也不负所望,说服了十几个小国归顺了隋朝。 这年,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酋长,让他们佩珠戴玉,服锦衣绣,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 地男女浓妆艳抹,纵情围观,队伍绵延数十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到此后见以如此盛况,大为高兴,遂将他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一看 他这一手屡屡奏效,便越发别出心裁,他劝请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东都洛阳, 并邀西域各国酋长使节纵情观看,以夸耀国威。在这期间,还可在洛阳街头大设帐篷,盛陈酒食,让外国人随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取。当时外国的一些有识之 士也看出这是浮夸,是打肿脸充胖子。隋炀帝却十分满意,对裴矩更是夸奖备至,说道:“爱卿是太了解我了,凡是他所奏请的,都是我早已想到的,可还没等我说 出来,他就先提出来了。如果不是对国家的事处处留心,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又一次赐钱四十万,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给他。 |
|
来自: liuhuirong > 《晉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