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如何“舌战”张昭

 云中公子 2017-07-18
  孙策独立于袁术集团之后不久,周瑜即投奔孙策,并向孙策推荐了张昭,孙策随后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其实周瑜和张昭几乎是一前一后投奔孙策的。周瑜和孙策年龄相仿,“策长瑜两月”,张昭出生于公元156年,比周瑜和孙策大十九岁,是周瑜和孙策的叔字辈人物。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十五岁的孙策去世,临终前向张昭表示,“若仲谋不任事者,君可自取之”。仲谋,即孙权。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发生时,张昭已经五十二岁,是舌战群儒事件中的九大群儒之一。在当代的话语体系中,群众可以用“几个”来计数,比如几个群众,好几个群众,据此群儒也可以用“几个”来计数。舌战群儒现场,诸葛亮代表刘备集团主张“连结东吴”,张昭等文臣主张东吴与曹操合作,而在《三国演义》的话语体系中,与曹操合作的诉求一律被说成是“降操”。与曹操合作,是“降操”,与东吴合作呢?难道不是“降权”吗?按照“降操”的逻辑,在三国的游戏中,急于寻找合作伙伴的刘备集团只有两选择:要么“降操”,要么“降权”。

    舌战群儒的参与者,有诸葛亮,鲁肃以及“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鲁肃投奔东吴的时间晚于张昭和周瑜,在舌战群儒事件中,鲁肃更像是一个热心的牵线搭桥人。鲁肃把诸葛亮带到了辩论会现场,此后便保持沉默。辩论会结束,鲁肃和黄盖一起把诸葛亮带到了诸葛瑾那里,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

    诸葛亮在江夏对刘备说:“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刘备和诸葛亮的既定策略是煽动“南北互相吞并”,而且把煽动的对象确立为孙权集团。忽悠东吴,这是刘备集团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底牌,在舌战群儒的现场,这一张底牌是隐匿起来的,假如这一张底牌不慎走光,舌战群儒的基础便不复存在,舌战群儒的现场随即不复存在。既然诸葛亮是为刘备集团的私利来忽悠东吴的,东吴和刘备之间还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可以谈判呢?忽悠者和被忽悠者之间本来不存在谈判的空间。但是,问题在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底牌被包藏起来,而且整个东吴从上到下没有人将这一底牌作为一种可能性来加以考虑。正因为东吴对诸葛亮手中的底牌一无所知,才会与诸葛亮去讨论“降与不降”的问题。一个拥有高超的斗争艺术的谈判者,一个拥有低端的斗争艺术的谈判者,都会严守不亮底牌的江湖规矩。诸葛亮的底牌未知,加之东吴集团未对底牌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任何猜测,所以在诸葛亮和东吴集团之间产生了一个可笑的谈判空间,其赢家必然是忽悠的一方,其输家必然是被忽悠的一方。

    辩论初始阶段,作为第一群儒的张昭指出,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诸葛亮面对张昭指出的一系列败绩,不得不承认刘备集团“染沉疴”。但是,诸葛亮设定的逻辑起点是,所有的“人染沉疴”均可以被逆转,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诸葛亮才得以用“糜粥”、“和药”、“肉食”、“猛药”等关键词来忽悠东吴。实际上,仅凭常识就可以断定,这一逻辑起点是荒谬的。首先,不是所有的“人染沉疴”都可以“先用糜粥以饮之”。譬如牙关紧闭,譬如眼珠后翻,还能“先用糜粥以饮之”吗?有的“人染沉疴”不治身亡,有的“人染沉疴”抢救无效,有的“人染沉疴”一蹶不振,再难康复。据此诸葛亮凭什么保证“糜粥”、“和药”、“肉食”、“猛药”一定会让“人染沉疴”起死回生,“病根尽去”?危重病人通常向三个方向转归:康复,带病生存以及死亡。“人染沉疴”之后康复如常,其概率不是很大。沉疴,本身含有“不起”的意思。诸葛亮的诡辩,主要在于将概率较小的事件说成是必然发生的事件。诸葛亮的荒谬之处还在于,所谓的“糜粥”、“和药”、“肉食”、“猛药”从未在“人染沉疴”的刘备集团使用过!刘备失败路径走完之后立即派诸葛亮跑到东吴来忽悠,刘备什么时候使用过“糜粥”、“和药”、“肉食”、“猛药”?一个“人染沉疴”攀附东吴,其结果至少是拖累东吴。

    其实,张昭对刘备集团失败路径所做的概括还有所遗漏,刘备集团完整的失败路径是:弃新野,走樊城,走襄阳,去江陵,败当阳,奔夏口,投江夏。这样一支尫羸已极的军队,如何去和曹操作战?张昭更应该追问诸葛亮的是,“人染沉疴”的境况改善了吗?诸葛亮还举了一个刘邦“垓下一战成功”的例子。“垓下一战成功”或者“垓下一战失败”,均为或然性事件。通常忽悠人的手段之一,是混淆或然性与必然性的界线,何况垓下一战时刘邦并未进入“人染沉疴”的境地,垓下之战与刘备的“连结东吴”,也无可比性存在,至少,在形式上,刘邦是独立作战,刘备是急于拖人下水以谋取鹬蚌相争之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