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不是病名,是症状,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贫血的病人大多有头晕、疲倦、四肢乏力,心悸气短,尤其活动后更为明显。 查体时可发现面色及粘膜苍白,心率增快,如果长期贫血还会引起心脏扩大。 在诊断上,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贫血,不要认为头晕乏力,眼发黑甚至于血压低就是贫血,而要通过血常规化验检查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是否低于正常来明确。如果有贫血就应该进一步检查引起贫血的原因。 今天我院东院血液科副主任吴弘英为大家带来《贫血知多少》。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值的低限。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期妇女低于100g/l,就是贫血了。 ●其中以血红蛋白量最为重要,在判断是否贫血时应注意血液稀释和浓缩的影响。 ●贫血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不同原因或不同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贫血最突出和最早的症状:疲乏、无力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粘膜苍白 ●神经系统的症状: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系统:活动后气促等 ●心血管系统:心悸、气促、活动后加重 ●消化系统:食欲下降,恶心、腹泻、腹胀、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多尿、低比重尿、蛋白尿,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继发性闭经等 ●其他:低热、感染 血常规:Hb、红细胞计数;MCV、MCHC;RC(鉴别诊断、疗效的观察和评价) 尿常规和大便常规 骨髓检查:涂片和活检 肝肾功能 病因相关检查 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和饮食,吸氧 药物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输血;预防控制感染;止血 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对贫血的耐受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输血治疗。 一般急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80g/l,给予输血;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给予输血;老年及患有心脏疾病的输血要放宽。 最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 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内源性:衰老红细胞的破坏 外源性:食物(植物和肉类食物) 需要量:1-1.5mg/d 孕、乳妇:2-4mg/d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肝、瘦肉、蛋黄、豆类,海带、木耳、香菇等。乳类如牛奶含量最低。 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发病率高。 ●饮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偏食;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 铁吸收不良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饶过铁吸收部位。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Crohn病等 ●茶叶、咖啡、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 铁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贫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老年人慢性贫血警惕胃肠道肿瘤。 ●消化道:溃疡、肿瘤、钩虫病、痔疮及其他 ●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宫内节育器 ●咯血:肺结核、肺癌、支扩等 病因治疗是关键 补充铁剂 中医中药 目的: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补充被消耗的贮存铁。 方法: ●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口服铁剂 ●注射铁剂 一般原则:口服为佳、慎用注射铁剂、足贮存、防止复发 有效指标 :Ret升高,5-10天达到高峰;2周后Hb升高,2个月达到正常 适应症: ●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慢性腹泻。 ●严重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需迅速纠正缺铁,如妊娠晚期贫血严重,或需及时外科手术者。 ●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可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用 ●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使用吸管 ●消除黑便的顾虑 ●可加用 Vit C ●注意补足贮存铁:Hb正常后再服用3-6月 ●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 ●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促进食物铁的吸收 ●加强口腔护理,增进食欲 吴主任提醒大家,如果您有贫血的症状,请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及早治疗;平日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不偏食,不熬夜,适当锻炼,情绪平和;贫血不可怕,早治早受益! 东院血液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 明日预告 马小莉 东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及代谢病分会青年委员,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20年,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 供稿:东院病人服务中心、东院血液科 编辑:文化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