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吉利词语禁忌
不吉语言禁忌,是很富有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开那些污秽的和可能导致不祥的词语。禁忌的原则,大体上不外乎是出于礼教、吉凶、功利、荣辱或保密的诸种考虑。
忌言“死”
人生最大的不测莫过于死亡,人们害怕死亡胜过害怕鬼神,所以“死”这个字是绝对不能提的。有些地方的人们就连与“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开。又有些地方的人们常常有意识地把姓施的“施”,念成“胜(生)”。
在旧时,人死了通常都不直接说“死”,特别是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在封建社会皇帝死亡叫作“驾崩”;诸侯死亡叫作“薨”;而士大夫阶层的人死亡叫作“疾终”、“溘逝”、“物故”、“弃堂帐”、“肩手足”、“迁神”、“厌世”、“弃养”、“捐馆舍”、“迁化”等;普通百姓也把死亡称作“卒”、“没”、“谢世”、“逝世”、“升天”、“老了”、“下世”、“不在了”、“走了”等。
现在,在民间人们还是忌讳说这个“死”字。通常人死了,人们都说“驾鹤西游了”、“见上帝去了”等;要是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作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
在生活中,人们也忌讳说“死”字。比如广州一带,人们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
忌讳有意以死亡事骂人,如果无意中说出“死”、“丧”等字,要连吐几口唾沫来化解。
对“死”等凶字的言讳不仅盛行民间,上层社会更是谈“死”色变。《宋书。明帝纪》记载,六朝时的宋明帝,非常讲究凶讳,“言语文书有祸、败、凶、恶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千百品”,有犯必加罪戮。当时的著名文士江谧,在他所写的祭词中,用了“白门”一词(白门,宋都城金陵的某地名),宋明帝认为这个白字与丧事有关而很不吉利,于是大骂江谧说:“白汝家门!”意即“让你们家死人!”这个江谧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宋明帝见他认罪态度较好,才予以宽大处理。
平日里与死亡、丧葬相关的事,也忌讳提及一些词语,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比如民间忌讳说“棺材”,要说“寿材”、“寿器”等。
忌说“买卖财神”
在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财神,若有卖财神画像的童子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只说“已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