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唐太宗:开创盛世的圣君(12)

 liuhuirong 2017-07-19
魏徵此疏,作于“贞观之治”的巅盛时期,当时天下大治,歌舞升平,一派繁荣。而魏徵却 提出居安思危,强调秉持忧患意识。今天看来,各个朝代的兴衰史,无不印证了魏徵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魏徵在贞观十三年,又上一篇《十渐不克终疏》,言 辞切峻,直列太宗十个方面的“渐不克终”,可谓犯颜直谏的典范,堪称廷谏第一人。其行为和胆略,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话题。

  在 敬佩魏徵的同时,我们更加欣赏李世民——一个善于纳谏,立志上比尧舜的“天可汗”。在历史的长河中,铁骨铮铮、犯颜直谏的谏臣可谓多矣,不少人满腔热血, 因触了逆鳞,为国为民写下了一首首悲烈的挽歌。如商朝时的比干、春秋时的伍子胥、战国时的屈原、隋朝时的高熲、明朝时的解缙等等,哪一个不具有超前见识? 哪一个不是思辨过人?可他们仅仅因为廷谏的对象胸襟窄小,结果给后人留下的是无奈的叹息。

  李世民身经百战,本是个英武之气十分沛盛的 帝王,可在谏臣面前,他克制自己,努力效法圣君。我们不妨看看太宗读了《十思疏》后,亲手写的一份答诏:“知道频频抗表上疏,诚极忠款,言穷切至,使朕披 读忘倦,每达夜半。若非公体国情深,开导义重,岂能以良图见示,匡扶朕的不及!……公的批评,朕闻过了!朕要将它放在几案上经常阅读,希望晚年能得善终, 不让尧、舜的良政专美于往日,不让刘备、孔明的交情高出于当今。等待公再报朕以嘉谋,无妨有所冒犯而不必隐讳!朕将要虚襟静志,敬伶德音。”由此可见,唐 太宗与魏徵之间,始终默契地秉持着忧患意识,相互间肝胆相照,共同打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是中国两千多年漫长 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当时的世界而言,它经济繁荣,文化先进,举世瞩目。 究其原因,是与唐太宗“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分不开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所有重大决策,每必与大臣们对照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以防止决 策上的失误。因而,他在位的23年政绩,历来被史家赞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总结自己领导成功的经验时,把学习、研究和借鉴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几乎 每天必照不已。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的话内含历史的真理,因 而成了千古名言。后人只是将唐太宗话中的“古”字改为“史”字而已,内涵都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