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衰大唐王朝的贵妃

 liuhuirong 2017-07-19
  • 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这样一位绝世美人,27岁时被李隆基册为贵妃,受到了唐明皇无尽的宠爱,同时也见证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而衰。很多人说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是安史之乱的始 作俑者,因此才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而平心而论,一个王朝的命运真的就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变吗,这未免太高估了女人的力量。历史如过眼云烟,佳人难再得,我 们唯有透过一篇篇诗词来看那个时代,看那段难舍难分的帝妃之恋。

       

      杨家有女,选为王妃

      杨玉环(公元719—— 756年),体态丰腴,姿容绝丽,内涵丰富。生于成都,十岁时父亲去世,到洛阳投靠在“公务员”叔父门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府之国自古就是盛 产美女的地方,杨玉环自然吸取了巴山蜀水的万种风情,年方十六就已艳名远播。所谓艳名,非仅指她的如花样貌,更是指她具有绝代的风华。

       杨玉环死去的老爹也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她老爹和叔父按照当时的级别都只算是个“县级”左右的小吏,但却正值唐朝历史上、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繁荣的 开元盛世,物质可称得上是极大丰富,因此杨贵妃从小就受到了完整且良好的教育。外在,美艳不可言语形容,内在,具有艺术家气质。这样的条件,足以使杨贵妃 成为当时“中华小姐”大赛的历届翘楚。

      盛世的人们喜好一切美好的事物,杨贵妃如此的天生丽质自然是得到了好事者大力的追捧,美名之 盛,直达天廷皇室。玄宗皇帝的爱女咸宜公主洛阳大婚,按说邀请的宾客绝非一般有头脸的人物,但花容月貌的杨贵妃竟也赫然位列其中,可见当时她的美名的确已 经四海飘扬,足以比肩当今的影视红星。于是在这场皇家婚宴中,上演了一幕一见钟情的单恋一枝花肥皂剧。

      咸宜公主同父同母的兄弟寿王李 瑁自打第一眼看见杨贵妃,就深深地对她钟了情,手里随时搭着丘比特之箭,但却一生也没有射准过杨贵妃的心。不过他既然是皇帝的儿子,又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武 惠妃所生,若要论在抢女人做老婆这事上,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父亲,还会怕了谁来?于是,理所当然的求得了玄宗皇帝下诏册立杨贵妃为他的老婆。

      杨家人自然是欢喜异常,能够攀上皇帝儿子这门亲戚,对他们来说可谓光宗耀祖了。尤其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为宣传指导思想的某些国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怕也要闭上眼来意淫一番了。

       看起来,就像是中国版的灰姑娘童话。可是“历史”却忽略了当事人之一——杨贵妃的心理活动。有谁去关心过她那时是怎样想的?有谁会去想万一她其实并非特 别愿意呢?没有,历史上的当事人,特别是历史上的女当事人,当她(他)们在面临世俗所认为的“美好”事件面前,统统是没有心理活动的,也不需要他们的心理 活动。因为大家一致认为那些都是好的,所以它们就是好的。而面临皇子提亲这样的“锦绣前程”,绝对没有人会说:“不好,我不干。”所以当事人愿意也罢,不 愿也罢,在所不论,忽略不计。我们原本只是关心这场权利与美色相结合的婚姻而已。

      当然,客观情况是,皇命难违,不管你想不想,只能依从。后人在古典演义之类当中,大肆夸张杨贵妃与寿王夫妻恩爱,以突出玄宗皇帝后来的“夺”妻行为,却又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国人的心态,其复杂性,向来是世界第一。

      但是,杨贵妃和李瑁之间的夫妻关系其实并不恩爱,理由如下:

       其一,杨、李二人不是自由恋爱谈婚论嫁。当时民风开放,社会对妇女相当宽容,女子从来没有不许抛头露面之说,因此有很多婚姻都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 上。杨贵妃年方二八,正是青春烂漫的时候,一进候门深似海的道理她自然也是懂的,想她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生平记载,其中喜好醉饮、歌舞精绝、敢与皇帝妒悍这 三样,都不像一个温柔似水逆来顺受性格的女子,与寿王李瑁的婚姻,从李瑁第一次见到她,到玄宗皇帝圣旨赐婚,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怎么看,也带有强权的味 道,这多半不是她所喜欢的方式吧?

      其二,杨贵妃不仅在音乐和舞蹈上面有大成,在诗词文赋方面也有较高的素养。她能与玄宗皇帝维持多年婚姻,而且关系比较美满,与她自己的高超见识以及玄宗皇帝的旷世才情两相益彰不无关系。而当时的李瑁只是个不成熟的皇子,很难讨得她的欢心。

      其三,杨贵妃嫁给李瑁后三年多四年的夫妻生活,居然没有生下个一鳞半爪来,可见二人的夫妻生活多半不怎么协调。

      其四,杨贵妃在舞蹈、音乐上皆有相当造诣,但却是在她做了唐玄宗的贵妃之后才被史书记载,而在做寿王妃的时候,没有一丝关于她创作艺术作品的笔墨。我们知道,艺术创作都是需要激情来铺垫与升华,不论喜极还是悲极。由此可见,杨贵妃在做寿王妃的那些日子,毫无激情可言。

      综合以上片断,不难看出,杨贵妃的第一次婚姻不说是失败,起码不是她所能满意的美好婚姻。作为她那样的绝代佳人,若生于现代社会,必然是水银灯下的宠儿。她又是一个张狂个性的女人,对于平如池水的生活,定难感到满足。

      不顾伦常,公娶儿媳

       不过缘分一事,上天自有定数,它总会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武惠妃病逝,历史由此给我们拉开了一幕千古传诵的爱情悲歌。就在 杨贵妃无聊度日的时候,一个男人闯进了她的生活,成为她第二任丈夫。此人名叫李隆基,排行老三,又叫李三郎,正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

       玄宗早年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使大唐国力达到了鼎盛,四方胡蛮皆来臣服,至开元末时,已经成为既无内忧,也无外患,天下无事可为的地步。恰好在此时他最 宠幸的武惠妃病逝,让这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艺术家而且还是情痴的老先生遭受了孤独的煎熬。由于国力强盛,天下承平,玄宗皇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个人生 活上面,奈何美人已逝,又对曾经宠爱过的梅妃江采苹早已审美疲劳,于是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玄宗身边有一名宦官,名叫高力士,二人之间 的关系超越了主仆、君臣,更象是一种朋友的情谊。此时见玄宗日日寡欲,作为臣下和朋友的他,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起当年也曾有过玄宗心情低落的日 子,他主动提出为玄宗寻觅人间绝色,后来果然被他寻找到一名绝顶美女——梅妃江采苹,带给了玄宗皇帝好几年的美好生活。此时高力士心思一动,再次想用老手 段来取悦玄宗皇帝,只不过这一次略有不同,不需再去周游天下寻找美女。天下还有谁人的美丽能出寿王妃杨玉环其右的?

      当高力士趁玄宗驾 幸温泉行宫、寿王夫妻也随行之机,运用他手中的权力,令六尚局(主管皇帝衣食住行的宫廷机构,皆由女子为官)巧妙的安排了玄宗与杨贵妃的偶遇。或许这就是 一场注定的姻缘,偏偏当天的杨贵妃独自一人在行宫里面闲逛,来到一处繁花盛开的回廊,感到有些累了,便靠着回廊依柱而坐,面对无数艳丽的花朵,爱美的她忍 不住将头埋进花丛,去呼吸那浓烈而又淡雅的芳香。正在此时,玄宗皇帝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她的身后,他猛然见到一名体态丰盈的女子背对自己,正忘情地留恋花丛 之间,轻纱制成的外衣将她那胜雪的肌肤遮掩得恰到好处。只是从背后,已经散发出让人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杨贵妃恍然发觉背后有人,连忙转头来看,不料匆忙 之间,头上插带的钗钏钩住了花枝,待看清身后之人乃是当今皇上——自己的公公时,稍稍显得有些慌乱,又带着小小的一抹娇羞。而在此时的玄宗皇帝眼中,却看 见一名风华绝代的美女,正与盛开的鲜花争春斗艳,一时间,他竟分不出究竟是花美还是人美。

      过后几日,玄宗皇帝又恢复到孤闷的生活之 中,此时与日前的欢宴一比较,他终于发现,杨贵妃除了带给他知音得觅的喜悦外,同时也让他染上了犹如少年般的相思。于是这次驾幸温泉宫的活动顺理成章变成 了玄宗皇帝与杨贵妃频繁畅谈人生、艺术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二人越是相互了解更深,越是有了相遇恨晚的感觉。玄宗皇帝虽然五十多岁了,可他天生就是 多情种子,如何奈得了那相思之苦?但是寿王李瑁是他曾经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他又如何能夺自己儿子的老婆呢?玄宗皇帝陷入了伦常和对杨贵妃日渐迷恋的苦闷 斗争中。高力士自然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重要的变化。

      他作为一个阉人,对玄宗皇帝可谓多样情怀。纵观高力士一生,无不为玄宗皇帝鞠躬尽 瘁。此时见到玄宗为了杨贵妃“斯人独憔悴”,他当然得想办法解救玄宗皇帝于爱情的囹圄。于是便直接对玄宗皇帝点题道:“人生得意须尽欢,爱就爱了,走自己 的路,让儒家卫道之人去说吧。”玄宗皇帝此时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向杨贵妃,加上高力士这不算砝码的砝码,当然不用再自伤自闷,当下龙颜大悦。

       杨贵妃自然是无法反抗的,不过她也不想反抗,第一次婚姻失败,让她对过去毫无留念。只不过涉及到皇室,离婚自然并非最佳选择,于是才有了杨贵妃转换身份 做女道士为武惠妃祈福一幕,其实这算是杨贵妃与寿王李瑁之间变相地离了婚。玄宗皇帝已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拿出皇权的强势,将杨贵妃安排在皇宫内修行。不过 在二人后来的爱情拉锯战中,显然是杨贵妃占了上风。正应了一句话“婚姻爱情像弹簧,你弱她就强”。天宝四年,玄宗皇帝首先给儿子寿王李瑁重新册立了一名王 妃后,才与杨贵妃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

      国色天香,诗词为证

      之所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让后人诸多遐想,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二人爱情的多姿多彩,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先,玄宗皇帝作为一个男人,手握整个天下来讨好自己喜欢的女人,这足以令后世万千男儿甘拜下风,这里面流传最广的莫如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说的是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玄宗皇帝为了讨美人一笑,专门修建了进贡荔枝的驿站,因为荔枝一般过了七天便会失去新鲜的韵味,而杨贵妃显然是 个自然主义者,只喜欢新鲜的荔枝,于是玄宗皇帝充分利用了皇权的便利性,不怕大耗口袋,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为杨贵妃从千里之外奉上了新鲜的荔枝果。只 不过事实上在当时,并非如诗人写的那样“无人知是荔枝来”,反倒是人人都把玄宗皇帝为了讨美女一笑,下了如此大手笔的事情传为美谈。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 事,甚至还超出了对人的影响,据笔者所知,现在有种荔枝的品名即叫做“妃子笑”,乃是荔枝品类中的主要早熟优良品种,特征为果大、肉厚、色泽鲜艳,核小、 爽甜、品味优良,一如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杨贵妃之韵味。其次,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相互给予了对方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动力,使他们创作了众多艺术水平较高的作 品,其中尤以“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最为出名。后人评论此曲为唐代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 一个璀璨的明珠。相传此曲乃是玄宗皇帝登三折驿望女儿山有感,结合“婆罗门曲”创作出来的。不过笔者认为,此曲乃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二人共同创作的可能性 居大。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可能是一次定稿就能完美,必然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为玄宗皇帝献上的第一次 舞蹈,便是此曲,而当时杨贵妃只不过看阅了玄宗皇帝关于该曲的初稿一遍,就能将曲中真味演绎得入木三分,玄宗皇帝自是心头大慰,在其后完善创作中,必然少 不了听取杨贵妃的意见。因此,说是由这二人合力创作也不为过。只可惜此曲全本早已失传,史料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大周后)曾获得此曲的残本,一度 整理排演,看来相似的人都有相似的兴趣,李煜也是一个多情种子。现在留有残本曲谱,宋人姜白石得到商调霓裳羽衣残谱十八段,遂依曲为序填了一首新词,“亭 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 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这乃是盛世爱情的绝唱。

       再次,文人骚客对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渲染,更给这段天下闻名的爱情增添了一身玫瑰色彩。唐朝大诗人李白,一生傲骨,超凡出世,却也在见到杨贵 妃的时候,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等赞美的诗篇,其中不乏赞 美和轻狂之意,但是玄宗皇帝却理解这名性情狂放的大诗人(据说李白可能不是汉族)对杨贵妃无限风华的仰慕,丝毫也没有怪罪于他。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便是这段人人羡慕的爱情,其结局却是悲剧,而悲剧往往都能成为不朽的名著。后人对此唏嘘感慨,其中以白居易为首,下辖李商隐等一大批文人骚客为其中佼 佼,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 看血泪相和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是写出了二人爱情的个中真味, 虽然情节上有出入,但是情感上却是感同身受。李商隐的《马嵬》二首(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都给后人描摹出了一幅淡墨山水画般的凄婉 爱情传奇。

      马嵬兵变,帝妃永别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 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 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奸臣当道,加深了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 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除了上述之外,民间还流传着诸多传言。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 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 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 “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 《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 《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图为马嵬兵变浮雕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 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 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 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 《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 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 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 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 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 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 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轶事典故,美人流传

      “解语花”的由来。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李三郎真的是个情痴,若非如此,安能懂得女人如花的道理。而杨贵妃更是不凡,“女为悦己者容”,她当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传说。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玄宗皇帝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玄宗皇帝爱看杨贵妃酒后的娇态,常把她灌醉以观赏她那 妩媚之态。而石榴据说有醒酒之效,故在观赏之后,玄宗皇帝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见皇帝贪恋美色“耽误朝政”,于是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虽 从不干预政事,但众口铄金,却也颇感烦恼。一天,玄宗皇帝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一指将琴弦拨断(由此可考 《九阴真经》曾流落至杨贵妃手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玄宗皇帝忙问其故,杨贵妃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之不平,故令弦断。

       玄宗皇帝当然不信,但面上却做深以为然状,虔诚而严肃的下旨道: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论(自己的女人,哪怕错了,你也得 挺直了腰帮忙,何其高风哉?)。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据说杨贵妃平日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那些大臣私下便都用“拜倒在石榴裙 下”这话来“高山仰止”。这个只是传说,应是后人胡乱杜撰附会出来的。

      泪妆。有次见到王菲(当然是在电视上)脸上贴着似眼泪的饰物, 恍然觉得似曾相识,却原来早在唐朝,杨贵妃就已经玩过现在让我们觉得新奇的泪妆了。起因乃是由于杨贵妃上火齿痛,当时她还没有那从不离口的玉鱼儿镇痛,于 是流下的眼泪把脂粉冲得两条印迹,却不料美女就是美女,如此一来反更增添了一番楚楚动人的风姿。于是宫内女人群起效仿,甚至流行到了民间,是为泪妆。

      红香汗。

       杨贵妃体态丰满,怕热,夏天常身着轻绡,让侍女扇扇风,还是难解其热。据说她的汗色红,且腻而多香,拭之于巾帕之上,颜色如桃红色。后世武侠小说中但写 美女出汗,定用“香汗淋漓”一词,笔者窃以为盖出于此也。《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次时他已经被儿子李享篡位,成了太上皇)自蜀地 重返长安,曾秘密派人改葬杨贵妃,但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这里记载的香囊,曾有考 古出土实物,是一种金银制作的香囊,分为两个半球,壁镂空,合则一圆球。内有一游动实半球,用以装香料,无论香囊倒向何方,皆不会遗漏,技巧之精,让人难 以相信是在千年前制作而成。而这段令人神往的爱情悲歌,也因为这件香囊而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