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不刷朋友圈了?

 龙叔文馆 2017-07-19



“是不是越来越少人刷朋友圈了?”后台有个朋友,问熊爷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刷不刷朋友圈”的话题,之前也曾在朋友圈维持一段时间的热议。


熊爷觉得,或许是大家开始意识到:有些时候,我们确实过度沉迷朋友圈了;这种沉迷,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与办事效率。


所以,并不是越来越少人刷朋友圈,而是大家会有意识地,选择在某个时间点不刷朋友圈,特别是在工作的时候。


对于这个话题,熊爷想分享一本好书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其实熊爷曾介绍给大家的老朋友:卡尔·纽波特。


没错,就是那个用一本书,教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热爱工作的美国大牛人。


而今天熊爷要介绍他的另一本、也是最近火得不要不要的书:《深度工作》




去年面世之后,这本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而响叮当之势,迅速攻占各大图书畅销榜,还获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强力推荐;


在全球最大读书社区goodreads上,这本书也获得了4.18的高分,在美国亚马逊上更是五星好评,火爆程度完全不亚于他之前出的其他经典之作。


卡尔新书如此爆火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在书中创造了一个令无数人醍醐灌顶的概念:“深度工作”,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深度工作的能力,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为什么熊想要分享这本书呢?


原因正是因为:卡尔认为,过度刷朋友圈(等同于国外的facebook等社交工具,下文不再做说明),会破坏我们进行“深度工作”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养成了“滥刷”朋友圈的习惯,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工作时,都没个节制,那么我们将逐渐减损大脑的专注能力,甚至丧失“深度工作”的能力,而成为与此相对的“浮浅工作”的牺牲者。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种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所以,今天熊爷想分享这本书当中,关于如何深度工作、如何平衡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的一些小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明白“朋友圈”其实没那么重要


有时候,我们对朋友圈欲罢不能,或许是觉得,如果错过了朋友圈的朋友们发的讯息,就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其实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定式,作者把它称作“任何益处思维定式”:


即,当我们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即使很小),或者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而这种思维定式的局限就是,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比如浪费时间等等。


作者说,“朋友圈”其实就是一种网络工具,与使用其他手机APP、浏览网页一样,它并不是完全无用的,甚至对我们的成功和幸福十分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沉迷于此,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


就应该对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工具、APP或者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此类工具。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作者说,“如果你是一个对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有兴趣的人,就应该像其他技术工人一样,谨慎地选择工具。



书中也提供一个选择工具的方法,叫做“手艺人法”:


即,明确工作与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并根据这些核心因素,选择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的工具。


这个方法总共分为3步。


第1步: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


比如,工作上:从主管升职为经理、生活中:做个好家长等等。


第2步: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


比如,为了升职的目标,必须阅读更多关于销售类的书籍;为了做个好家长,必须每周至少有三天为孩子朗读睡前故事等。


第3步:用步骤2中的重要活动来思考,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比如朋友圈、微博一些APP等,对完成这些活动真的有帮助吗?


比如,刷朋友圈这件事,真的对于做个好家长有帮助吗?


“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熊爷觉得,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不去刷朋友圈;


而是让我们摆脱“如果不刷朋友圈,可能对我们影响很大”的思维定式,在某种程度上,能缓解“朋友圈重度依赖”,生活得更加自在,工作得更有效率。


不刷朋友圈,真的会没朋友吗?


或许很多人会说:“我刷朋友圈,是为了和朋友保持联系,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在书中,作者也对此做了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人的目标是:与一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朋友维持亲密而又有益的友谊,那么,支持该目标的主要活动可能有:


1.经常花时间与对他重要的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系。(例如,远足、吃饭、公共活动)


2.为对我重要的人做牺牲。(例如,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作者说,当我们用这两个维持友谊的主要活动,来审视“朋友圈”这个工具时,会发现:它确实能够给社交生活带来许多益处,比如了解许多不见的某个人的动态、简单跟踪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等;


但是,这些益处没有对列出的两个主要活动产生显著积极的影响,因为这两个活动,都是需要线下进行并且需要大量时间投入。




“朋友圈当然会对我们的社交生活带来益处,但是这些对我们的社交生活来说,都还没有重要到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其中的程度。”


熊爷觉得,在闲暇的时候刷一刷朋友圈,为朋友的动态点个赞,评个论,是一件很暖心的事。


但是当我们需要专注做某件事时,最好能够放下手机,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等下了班,再和好友约见聊天吃饭,这样做,或许才是和朋友相处的正确姿势。


使用“让人不断专注”的策略

优雅地刷朋友圈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合理地安排刷朋友圈等使用网络与玩手机的时间呢?


在书中,作者也提供了一个策略: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我建议你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作者说,减损我们大脑专注能力的,并不是我们使用网络工具、刷朋友圈这件事本身,而是我们稍觉得无聊,就打开手机刷朋友圈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习惯,将使得我们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而削弱我们集中注意力的力量,让我们无法“深度工作”。




或许有人会觉得,有的时候确实要大量使用网络,或者刷朋友圈也是一种工作需要,那应该怎么办呢?


对此,作者表示,即使我们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因为:“相对于保证你离线时段的完整性,网络时段的总次数和时长并没有那么重要。”


作者举了一个开会的例子:


在两次会议之间有两个小时,公司职工必须每15分钟就安排查收一次邮件;


那么,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段里,每15分钟安排一次网络时段,剩下的时间全部为离线时段,这就足够了。



刷朋友圈也一样,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必须刷频繁朋友圈,只需有意识地安排刷朋友圈的时间即可。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不意味着你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的注意力的可能就够了。


比如,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较长时间的网络时段,畅快地玩游戏、刷朋友圈;但在这些时间之外,就必须保证“彻底屏蔽网络”。


只有这样,才能训练我们的专注力,提升“深度工作”的能力。


利用不刷朋友圈的闲暇时光

训练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


最后,作者分享了一个训练我们“深度工作”能力的小方法:“有成果的冥想”法。


不要被这个名字吓到,其实很好理解。


所谓“有成果的冥想”法,就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


作者建议我们,只需一周进行2-3次这样的练习即可:“这样做,能够利用本可能被浪费掉的时间,迅速提高你的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不需要占用你的工作时间,就可以提升专业上的产出。”




回到最初那位朋友的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少人刷朋友圈了?”


熊爷觉得,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多的人善于和“朋友圈”相处了。


正如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一定尺度;在使用朋友圈的时候,也应该把握某种平衡。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甜如蜜


或许交朋友的最高境界

就如同你我之间


每晚一个固定时间,共读一本好书

在淡如水的时光中,品出一点点甜


各位,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