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历史读本——中国思想史略

 昵称10553561 2017-07-19

纵观世界,似乎各个民族都有一个思想迅速绚烂文明的时代。比如古希腊时代,先贤辈出,政治有伯利克里,哲学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数学有欧几里德、毕达哥拉斯,科学有阿基米德等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有名画《雅典学院》,虽然画作是虚构的,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当时希腊学术思想的繁盛。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底色。


本篇我大致分成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三部分来阐述。


1.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的大一统,却给了思想文化一个发展的契机。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变成了“学在民间”(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


a.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但可惜的是孔子在《论语》和相关著作中对“仁”提到了49处,这几乎就是没有定义。所以我们来细细的看“仁”,这个仁就是两个人,两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忠心。待人诚信。恕,就是推己及人,本质上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政治理念方面,孔子讲究以德治国。有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要以德政应对苛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就是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是孔子的另一个关于内容“礼”。当然这个礼就是品秩,源自周礼。


就是说,仁需要德和礼来维系。这就是孔子的核心价值。当然孔子也有其局限性,就是缺乏平等的思想。


b.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孔子起名。所以人称儒家学派为孔孟之道。孟子提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但这个观点没有论证,只是观点。而事实上,我们观察小孩子就发现这些观点是不对的。


孟子第一次地处仁政的思想,这是把孔子的“仁”的哲学思想具体化。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专制统治者的嫉恨,以至于朱元璋有删减《孟子》的说法。


c.荀子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在政治理念方面也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是韩非和李斯的老师。但是他的这两位学生分别是法家学派的理论集大成者和实践者。也可以看出诸子百家之间的学术思想的交流和融合。


d.儒家学派对中华文化的影像


儒家过于强调“德”,以至于后世中国人在骂人的时候都说“你缺德!”。当下我们强调别人没有素质,过于拔高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必须要明确,道德是一个指引崇高的方向。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用道德来约束别人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e.道家学派


鲁迅先生提到“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老子,道家学派的源流。春秋时期周王室图书馆馆长。老子后来认为天下无望,遂弃官西去。《道德经》可以反映老子的学术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政治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在诸侯纷争的年代,略显消极。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散文极佳,有豁然开朗的大格局。


但是道家有其“愚民”的一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智慧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老子和道教毫无联系,老子是在自己死后五百年,被“拉郎配”做了道教的教主。


f.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的重要的理论集大成者是韩非。著名的实践者有李斯、商鞅、申不害等。法家的错误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残暴。秦法就是以残暴而闻名的。结果导致了秦朝在实现短暂统一之后迅速土崩瓦解。


先秦诸子百家对于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国家积贫积弱。对外,汉高祖“白登之围”迫不得已向匈奴和亲;国内,天子出行甚至难以找到毛色相同的马。所以虽然承袭秦制,但思想上却是黄老之治。国力得到恢复,史称“文景之治”。


国家统一稳定,自然思想自然也偏向集中。国家由分而合,治国的学说也由分而合,这是历史的正常进程。儒家学派吸收了各家学说中的有用成分,丰富了儒学的内容。汉代,也成为华夏文明的综合和上升时期。尤其汉武帝一朝,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在给唐太宗的奏折《倪宽赞》中提及汉武帝一朝的著名人才多达27人。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阴阳贯通”,把人际关系归纳为“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提高了儒家学派的地位,但是却使得儒教学派教条化和玄虚化。


进步的意义在于,这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学术思想。稳定了社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大盛,跟儒学并立。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注解《老》、《易》,以老庄糅合孔孟,称为“玄学”。尚“贵无”,重“无为”,倡“愚民”,腐蚀儒学,流毒甚广。


到唐代,韩愈《谏佛骨表》一文对当时朝堂之上崇尚佛教的迷信思想提出批评,但结局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当然有当时文化的原因,也有儒家学派或者说中华文化自身的原因。中华文化向来缺少来世幻想、缺少精微思辨,陈陈相因,软弱无力。导致儒生转而学习印度,佛教中国化,儒学宗教化。


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


程朱,程是指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北宋人。朱,朱熹,人称朱子。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或者说宋明理学是佛教化的儒学。学思辨而精微不足,想来世而天国无门。儒冠佛心,貌合神离。儒学的入世勇气、积极精神,完全丧失。


儒学是入世哲学,不谈鬼神。“子不语乱力怪神”;“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这是中国最早的无神论。佛教重视来生(彼岸),重视死(涅槃)。重视鬼(阴间),人的生死由众神管理。华夏文化缺少彼岸关怀,佛教刚好填补了这个真空。


皇亲国戚,此生享尽荣华富贵,最怕死去受罪。劳动人民,此生受尽苦难,但求来世幸福。贫富都需要宗教。华夏文化于是从“人”的一元变成了“人鬼”二元文化。


理学的“理、气、性、命、太极”,“理一分殊、体用一源”,“义理、气质、身心性命”等等,都有浓厚的佛道色彩。儒家学派失去了固有的朝气,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行为消极,距离孔孟的务实精神越来越远。儒家的肛常名教被提高到神圣天理的玄虚高度,结果脱离社会,丧失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华夏文化于是盛极而衰,进入到了衰老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