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强的两次皱眉

 cmj909 2017-07-19

初识吴强,是2012年他在东京画廊+BTAP的个展《管锥》上。


《富士山晴雪》 吴强 


那时我初初入行,还分不清“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阵营。只觉得吴强的小画真好:细致、耐看。尤其那次展出了一件他给画廊主人田畑幸人的的简笔画像,颇似古代中国壁画里的神将,出奇的抓住了老先生的神韵。


见到他本人时吓了一跳,精致工丽的画面背后的年轻人,竟然极朴素、极害羞,也不爱说话。


后来听说,吴强在798的出现是一股逆流。


《疏林烟起》吴强




2008年,吴强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当代艺术的集中地:798艺术区。代理他的是“东京画廊+BTAP”。


这是一家最早在亚洲介绍欧美当代艺术,又最早在欧美推广亚洲当代艺术的一线画廊。


据说2008年吴强的个展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收藏家,瑞士人乌里希克来了,一言不发的走了。


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创办人尤伦斯夫妇也来了,也一头雾水的走了。


因为东京画廊此前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名单上面,是徐冰、蔡国强、宋冬、黄锐…… 当代艺术圈不明白,为什么一向先锋的东京画廊背叛了“当代”,而转向“传统”。


初到北京的吴强对当代艺术几乎一无所知,他眼睛里的田畑幸人,是一个长相有古意,行事有古风的日本人。他想,自己是一个被当代艺术画廊选择的传统水墨艺术家。


《春山清远》吴强


他经常回忆起被田畑幸人第一次找到的情景。


他说,“他进了门就看画,语言不通只能借助翻译。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听说他2007年就在一本杂志上看见我的作品,然后到处找我,最后通过章菊(当时东京画廊+BTAP的员工)在杭州的朋友找到我。当天就决定,秋天要在北京给我做个展。”


2008年4月,田畑幸人第一次拜访吴强




2013年,吴强第一次皱起了眉头,他突然被人称作了“当代水墨艺术家”


回忆当年,“当代水墨”这四个字像一个漩涡,扯动了艺术产业链生产、消费、传播的全部环节。


总结原因:


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前一个以国际藏家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泡沫破灭,市场需要新的标的。


第二,中国新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提升。被时尚杂志上的艺术家生活方式吸引,被艺术品疯狂升值的故事诱惑的他们,成为新的市场力量。


第三,一批在都市内成长的年轻水墨艺术家在而立之年走向成熟。不同于古人对山水的描摹,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远离田园与自然,因此作品的形式、题材带着鲜明的都市气息,不同于传统中国画。


第四,一批年轻理论家敏锐的观察到这批水墨创作背后新的意识形态的集结,提出了新的命名方式。


第五,这批被称为“当代水墨”的都市水墨作品无论审美或是情感,无论收藏或是装饰,完美的符合了中国都市中的新中产阶级对于“艺术”的理解,因此迅速流行。


“当代水墨”在中国艺术市场创造了一个神话。2012年售价还在几千元一平尺的艺术作品,2014年迅速上涨到几万元一平尺,甚至出现了有钱无画的情况。


这股疯狂的买画潮的主阵地在北京,却把身处杭州的吴强也卷入其中。


事实上,吴强的作品无论立意或是造境,都更加接近传统山水。他生活在杭州的水雾氤氲之中,那里都市的痕迹还少,古代文人的生活痕迹还在湖边塔下留存。


可是吴强也被这股风潮惊吓住了,他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其实是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既然有那么多人说他是。



《龙井探幽》吴强 




正当吴强接受了自己“当代水墨”艺术家的身份,甚至开始对当代艺术圈批评他过于“传统”的声音表示反感的时候。


201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S/2画廊找到他,邀请他参加亚洲艺术周期间举行的“梦幻仙境”私人洽购展览。


同期被邀请的,还有很多在中国大陆同被归为“当代水墨”的艺术家。


尽管苏富比拍卖行严格意义上只是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300多年来积累的全球艺术买家资源却让它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一个超级画廊。被苏富比S/2画廊选择,就意味着艺术作品能够被直接推到全球卖家手中,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硬通货”。


但是S/2画廊的“梦幻仙境”展览,针对的却是传统艺术的收藏群体,也就是在审美趣味上更趋向青铜、陶瓷、古书画,而不是安迪沃霍尔、达明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的群体。


在“当代艺术”的发源地纽约,吴强第二次皱起了眉头。在这里,他又被划回了“传统”中国艺术家。


2014年纽约苏富比S/2画廊《梦幻仙境》


在纽约向吴强提出合作意愿的,也是一家经营东方古董的著名画廊。


地处纽约上东区的怀古堂(Kaikodo)1980年代由一对艺术史学者夫妇创办于日本东京。画廊主Howard和Mary Ann 夫妇博士阶段都师从著名的的高居翰(Jame Cahill)教授,并在日本长住多年,在大学教授东方艺术。


怀古堂的客户,是美国、欧洲的东方古代美术收藏机构和个人。但是近些年来,古代美术可流通的精品越来越少,货源竞争激烈,价格又高,画廊经营渐入窘境。和许多经营古美术的西方画廊一样,怀古堂开始寻找在原有客户基础之上的新的赢利点,去发掘那些带有“古意”的在世艺术家。


吴强的作品,和怀古堂展示的宋画、元画,和史前日本陶器、18世纪的韩国瓷器并置一室,并无冲突。事实上,吴强是怀古堂合作的第一个中国大陆艺术家。因为对于怀古堂来说,找到一个匹配其客户挑剔眼光的在世艺术家,实在太难了。


怀古堂内景


收藏古美术的圈子是西方的“老钱”(old money),也就是世袭财富。老钱的拥有者们继承了家族的良好规训、高尚身份,也继承了悠久的收藏东方古董的传统。


老钱的拥有者们见识和拥有过全世界各个文化圈最精美的艺术品,极难满足。


有相当一部分老钱对“当代艺术”依然表示鄙夷,他们认为,那是“新钱”的游戏。


《墨戏》 吴强




被东京画廊和怀古堂同时认同的吴强,应该有十足的底气。


这两个画廊代表了各自领域内的最高品味。不同于商业画廊,这两家画廊尽管从事经营,却秉持着学术的操守和精品的底线。


在两家画廊一个由当代向传统、一个由传统向当代的延展中,吴强被同时选择。只能说,还有一种描述可以超越于“当代”和“传统”。


我想比较合适的词可能是“经典”。


事实上,前100年的当代艺术正在成为经典。现在兴起的多媒体艺术、VR艺术让展览场越来越像感官剧院。虽然还被归类为“当代艺术”,但这批艺术创作的动因已经完全不同于经典的“当代艺术”。


一代有一代的“当代”。一代也有一代的经典。


所谓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存在。


这个周六,吴强的新个展《烟云供养》又要在东京画廊+BTAP开幕。这个小文送给他。


舒展眉头,在烟云供养间跨越时间。


毛笔一提,就是时间。时间会善待,那些陪伴了它们的人。


陪得住时间的,成为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