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医”和“御医”是两码事

 liuhuirong 2017-07-19

 

       在我们的观念里,“太医”和“御医”就是一回事,都是为皇上或者贵族看病的。那么真的如此吗?

  “太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了太医的官职设置。在唐宋的时候太常寺也设有太医署或者太医局,金朝开始称之为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到了
明代,太医院已经有了分科。

   “御医”的级别比太医要高,一般只给皇上或者皇上的姻亲眷属看病。从明清两代的太医院官职设置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清史稿·职官志》中 记载:太医院的大夫一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的才叫“御医”,只有13人,在
雍正乾隆时期御医只有七品,和县令是一个级别。第二等的被称为“吏目”,有 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做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的被称之为“医生”,有30人,没有品级。

  “御 医”只是第一等的13名大夫,就算把院使(正五品)金额左、右二判(两位副院长)都算上不过才16人。而“太医”指的则是整个太医院的医生,共有92人。 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个等级的59位大夫可以独立看病,有处方权;而第四级的“医生”只有当助手的份,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助理医师或者护士。

  因此,“御医”和“太医”根本就是两码事。

  【猜你不知道的】

  夏商周时代,对医学的记载很少。从现存的资料看来,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当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只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之后,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有了对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的初步划分。

【古代女医生】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女医生呢?有人很快就答道:“有,稳婆是也。”其实答案也正确,因为接生婆放到现代也算是妇科大夫了。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女医 生呢?这时就有人要琢磨一下了。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很多中医师规定传男不传女,因此女医生十分少见,但是事实上古代是存在女医生的。

  很多关于女医生的故事都流传下来了,大多数是说这些女医生救死扶伤,备受百姓爱戴。

   西汉时期,山西省复县有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最著名的女医生。因为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开始为左邻右舍看病治病 了,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次,一个腹部膨大的人来到了村里,奄奄一息。义妁认真检查之后,用针灸在他腹部和腿上扎了很多针,同时喂他喝中药。过了 一段时间,病人的肿块逐渐消退,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汉武帝知道后,就把义妁召进了宫,让她专门为太后看病。义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厉害的女医 生。

  晋代葛洪是个著名的炼丹家,曾经著有《抱朴子》一书。他的妻子鲍姑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学家,二人夫唱妇随,隐居在深山老林中炼 丹采药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在岭南一带的罗浮山,夫妻俩经常会为百姓治病,百姓就尊称她为“鲍仙姑”。据说《肘后备急方》就是鲍姑和丈夫一起合著的。在越 秀山下,到现在还有位了纪念她儿建立的“鲍姑艾”和“鲍姑祠”。

  
宋代的时候,也有一个叫做张小娘子的著名女医生。她的医术既不是来自 于祖传,也不是跟随自己的夫君行医所得。据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云游郎中向他讨水喝,张小娘子看到此人气度不凡,就赶紧把他请进了屋,并用好酒好 菜招待。在临走之时,老人把很多开刀和制膏的外科秘方都传授给她,并赠给了他一本《痈疽异方》。后来张小娘子通过不断地实践,终于成为了一名外科名医,经 过他治疗的疮疡痈肿病人最后都痊愈了。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女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方面都经验丰富,一点儿也不比男医生差。

  【猜你不知道的】

   
明代也有一位叫做谈允贤的女名医,她的父亲曾经在朝中担任侍郎之职,祖父母也对医道十分精通,算是医药世家。她十分喜欢医学,祖母在临终的时候吧秘方和 制药工具都传给了她。她在妇科方面十分有名,当时的一些大家闺秀如果得了妇科病,又碍于礼教不便医治,就去找她。她曾著有《女医杂言》流传后世。
 
【古代儿科专家】
 
        钱乙字仲阳。祖籍是浙江钱塘,后来因为祖父北迁,逐渐成为了东平郓州人。钱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儿科专家。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行医的人都知道,古代医学家将小儿科称之为哑科,认为治疗小儿病最难。

  首先是因为小孩的脉微难见,诊断的时候又经常哭泣,造成脉象不稳,因此靠脉诊是很难为孩子诊病的;

  其次小儿的骨气未成,形声未正,喜怒哀乐变幻无常,靠望诊很难了解病情;

  第三,孩子不能言语,即便会言语也不足以取信,因此凭借问诊来了解病情也十分困难;

  第四,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差池,就会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因为上面的诸多原因,钱乙在行医的过程中,也深感小儿病十分难治。他曾经感慨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能够给小儿治好病,钱乙花费了仅四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小儿科,为我国的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这部著作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让小儿科从此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本书也被认为是儿科的经典著作,由此人们将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猜你喜欢的】

  钱乙当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话说有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发疾病,请了很多名医诊治也不见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将钱乙推荐给皇上。钱乙被召进宫之后,淡定地为太子诊断了一番,之后就写下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本来就心存怀疑的宋神宗拿过处方一看,上面一味药竟然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放肆,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脏,肾属北方之水,按照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因此要用黄土来治。”

  宋神宗见他说得不无道理,于是就名人从灶中取下一块黄土,用布包上,放到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之后,抽筋很快就止住了。又服用了两剂之后,病竟然痊愈了。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医术,将他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是诊脉方法的其中一种。看病时,病人手臂上会被大夫拴一根线,大夫会以此推测患者脉象,而后诊断病情,开方抓药。

  传 闻
唐太宗执政时,怀胎足月的长孙皇后久久不能临盆而卧床不起。尽管不少名医为其治疗,但都不见成效。这让唐太宗焦躁不安,遂将大臣徐茂功召来探讨解决方 法。徐大臣听闻后,向太宗举荐在民间红透半边天的名医孙思邈,还说此人经常前往各地采药来给百姓治病,尤其擅长妇儿科,而且由他诊治的患者皆得以康复。

   太宗听了,二话没说立马遣人去请。孙思邈奔到宫中,仔细询问了皇后的病症特征和饮食起居,并翻看太医们诊断的病历。不一会儿,对于皇后的病情他已有了大 致了解。那个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非常严格,所以平常人等怎可触及皇后的凤体呢?于是孙思邈只得取出一根红丝系在她的手上,从帘后拉出,只 当是“引线诊脉”吧。

  诊断完毕,孙思邈与太宗说:“启禀皇上,皇后实则是胎位不正,若想痊愈,在中指上扎一针即可。”话落,皇后的左 手被宫女托出,孙思邈朝穴位处一针扎下,搞得皇后疼得浑身打颤。没多久,皇后就顺利诞下皇子。太宗这个美呀,想把孙思邈留在太医院,可孙思邈心系百姓,谢 绝了皇帝的抬爱。

  “悬丝诊脉”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有人说因为脉搏的震动是丝线无法传递的,所以这个诊治方法根本无从谈起。还有人说 在“悬丝诊脉”以前,孙思邈已经大致了解了有关病情,所以只是走个过场罢了。不管怎么说,若仅靠“悬丝诊脉”来诊断病情绝对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手段加以 辅助才可施行。

  【猜你不知道的】

  施今墨——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对于“悬丝诊脉”的看法相对而言是较为客观的。老先 生觉得这种诊断形式确实在宫廷医疗史上出现过,但大夫对病情的诊断肯定不是凭靠“悬丝诊脉”得来的资料。因为大夫在诊脉的同时或前后,皆可向后宫嫔妃的贴 身仆人将病情打探清楚,在了解了这些以后,大夫们才能胸有成竹,所以“悬丝诊脉”纯粹演化为一种形式
 
【古代的医院】
 
 
 中国很早就有了医院,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医院的雏形。在《诸子集成·管子卷》中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 收而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齐国的管仲当时的都城临淄创建了“养病院”,收留各种残疾人进行集中治疗,但是那还不是“医院”,只能算是“医 院”的雏形。

  “医院”的产生与疫病流行有着很大的关系,疫病流行的时候需要把大批的病人集中起来进行治疗。例如在西汉元始二年,黄河 发生旱灾,疫病流行,皇帝专门安排房间和区域,选派医生免费为百姓看病。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担任中郎将,军中有疫病流行,很多兵士都病死 了。他专门租用了民房,把病员都集中起来治疗,这个专门为了治疗病人而搭建的机构就叫做“庵庐”,与现在的部队野战医院很类似。北魏孝文帝时在洛阳设有 “别坊”,免费为百姓提供诊疗和药物,贫穷无力出钱者都可以前往治疗,这是公立慈善医院的雏形。

  
唐朝时,全国各州县都设有“病坊”,这就是专门的医院了。宋朝改名为“安乐坊”、“安济坊”,并开始开设“和剂局”也就是当时的门诊部,“和剂局”的药方就被称为“和剂局方”。这些机构都是官办的,民间则以游医和药房为主。

  【猜你不知道的】

   南宋理宗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8年),有一个叫做刘震孙的人,他在广东建立了一所“寿安院”,“对辟十室”可以容纳10人,男女有别,男东女 西,“诊必工,药必良,烹煎责两童”。除此之外,为病人治好病之后,还会资助他回家,如果没有治好导致病人死亡则会为其掩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