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优秀女性实录:医者篇(3)

 苏家酒窖 2020-04-15

中国古代优秀女性实录

医者篇(3)

上一期咱们讲了晋代与“道”结缘的名医鲍姑,那么这一期,咱们来瞧瞧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沦落风尘逆袭成功的女名医和《女医·明妃传》的原型吧!

宇文柔奴:出身“青楼”的女名医

说起宇文柔奴,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大家对她的一句话肯定很熟悉——“此心安处是吾乡”。有的人会问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不是苏大学士苏轼的《定风波》吗?的确,我们熟知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确是从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开始的。但是,对于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说,苏轼是“传唱人”、“出版人”,而宇文柔奴才是“作者”。怎么回事呢?

且看词的最后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问宇文柔奴:“岭南这烟瘴之地,生活不好吧?”宇文柔奴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下面我们来正式介绍一下宇文柔奴这位传奇人物。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书法欣赏




宇文柔奴的前半生,是“点酥娘”,后半生,是“柔娘”。(后文皆以柔娘称呼)柔娘原本是洛阳城内大户人家的闺女,出身医学世家,父亲宇文道是一名御医。御医在古代来说,可是一个高危职业,一个不小心头上的脑袋就不保了。柔娘的父亲也是个倒霉的,被冤枉入狱,枉死狱中。父亲死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随后也抑郁而亡。年幼的柔娘失去了双亲,孤苦无依,本是悲惨至极,而命运这个狼人火上浇油,又让她遇上了一个混不吝的叔叔,叔叔不愿意养一个高成本的女儿(宋代女儿的嫁妆花费很大),便把她卖到了行院里换取些钱财。从原本住青楼朱户的大家闺秀到沦落风尘的青楼艺伎,天资聪颖、才貌俱佳的柔娘并没有颓废,而是争取到了老鸨的“大力投资”,成为了行院里的头牌,声名远扬的“点酥娘”。柔娘的前半生好像就此定格了。

青楼



有一次,院里有个小姐妹生病了,老鸨叫她自己解决,柔娘就陪她一起去看医生。这看医生,看出了柔娘生命里的一个转折点。给小姐妹看病的医生是陈太医,陈太医跟柔娘的父亲宇文道是多年同事兼好友。当陈太医得知柔娘的叔叔将年幼的柔娘卖出去时,他也曾多方寻找,但由于缺少相关信息,一直没有结果。当柔娘机缘巧合之下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十分激动,欣喜之余,各方打点花重金帮柔娘赎了身。 

医馆



赎身后的柔娘摆脱了“点酥娘”的身份,作为陈太医的干女儿在陈太医的医馆里打打下手,学学医术。闲暇时,她仔细钻研父亲留下的医书,认真接受陈太医的指导,并结合临床实践,医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学习医术之际,正处嫁龄的柔娘也相中了自己的“如意郎君”——王巩。王巩在当时,可是个能诗善画的大才子,文坛上出类拔萃,政坛上春风得意。这么优秀的男人,肯定是早早娶了妻有了家室了。凭借着原本在行院里学来的艺技,痴心的柔娘成为了王巩府上的一名歌女。 

王巩《老病帖》



可是,命运总喜欢对柔娘开个玩笑。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与他交情颇深的王巩也因此遭到牵连:御史舒亶奏曰:“(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被贬到了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务。树倒猢狲散,此时的王家,原本的家奴歌女纷纷离去,而柔娘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主动跟王巩去宾州赴任。岭南,在当时还没有完全开发,地理位置偏僻,很多前往岭南赴任的官员,不是死在了赴任的路上,就是在任中“水土不服”,病弱而亡。在明知道等待她的不是游山玩水的悠然,而是如此险恶的条件的情况下,柔娘还是选择了追随,选择了她心中的爱情。

柔娘 现代画像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到了岭南,柔娘开始她的另一段人生。岭南地区湿热多雨,当地的百姓医疗知识匮乏,多数人被病魔缠身。心地善良的柔娘在照顾王巩的同时,用自己的医术救助当地的百姓,悬壶济世。这一治便是五年,五年间,柔娘为许多患者治好了多种疾病,被治好的人无一不称赞柔娘的医术精湛,柔娘“天女”、“神医”的名号渐渐在此地传开了。

谈允贤:第一位著有个人医案的女医生
《女医·明妃传》中刘诗诗饰演的谭允贤



说到谈允贤,有人就会问:“这不是前几年那个很火的的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吗?”没错,前几年热播的古装大女主剧《女医·明妃传》将“谭允贤”带入了我们的视野当中。谭允贤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明代著名女医生谈允贤和明代宗的继后肃孝杭皇后。为什么说是两个呢?因为女医谈允贤跟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明英宗驾崩时,谈允贤才3岁,也就是说,当明英宗、明代宗正值青壮年的时候,谈允贤根本还没出生,所以他们之间不可能有感情纠葛。

《无锡金匮县志》书影



谈允贤出身于江苏无锡的名门望族,在当地有“谈半城”、“半城风雨半城谈”之美誉的谈氏一族。谈允贤的祖父谈复曾获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常常救济百姓。《无锡金匮县志》上这样记载:“以医药济人,衣食常不给,而所得悉施贫者”,祖母茹氏于医药一道也是十分精通。祖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而且谈氏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给谈允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医条件——能习字,也有家学渊源。在谈允贤的个人医案《女医杂言·自序》有这样一段话:

妾时垂髫,待侧亚中府君命歌五七言诗,及诵女教、孝经等篇以侑觞。奉政喜曰:女甚聪慧,当不以寻常女红拘,使习吾医可也。妾时能记忆,不知其言之善也。是后读《难经》、《脉诀》等书,昼夜不辍。暇则请太宜人讲解大义,顿觉了了无窒碍,是已知其言之善而未尝有所试也……




可以说,有谈复这样的祖父,才会有女名医谈允贤。“奉政喜曰:女甚聪慧,当不以寻常女红拘,使习吾医可也。”前面提到过,谈复曾获封奉政大夫,这里的奉政就是指谈允贤的祖父。开明的祖父没有“传男不传女”的执念,见到小谈允贤是个学医的好人才,就让她去学医了。在谈允贤学医的过程中,不仅祖父起到了关键作用,祖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说谈允贤的祖母在谈允贤学医的过程中也起了关键作用呢?且看之前自序中的一段话:“暇则请太宜人讲解大义,顿觉了了无窒碍,是已知其言之善而未尝有所试也”这里的“太宜人” ,指的就是谈允贤的祖母茹氏。(太宜人,明清时期五品官之祖母或母亲。)

茹氏医术精湛,很有可能出身于当地的医学世家茹氏一族。明代有关文献中,无锡茹氏行医的记载有很多,明代早中期,茹氏族人茹海成为了一名御医,茹文中也因为医术有名而得到明英宗的召见。遗憾的是,行迹在无锡的医学世家茹氏并没有宗谱流传下来(或者说还没有找到),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谈允贤的祖母茹氏和无锡医学世家茹氏家族有关系。但我们可以合理猜想一下:“茹”这个姓氏稀少,谈允贤的祖母茹氏有医术精湛,很有可能来自医学世家茹氏一族。 

无锡美景



虽然说谈允贤少年学医,通读医书,但她开始开药方治病,还是从她婚后开始的,她的第一位病人,名字叫谈允贤。事情开始是这样子的,当谈允贤嫁给自己的丈夫杨某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气血失调,就开始给自己治病了。“凡医来,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药至亦必手自拣择,斟酌可用与否”俗话说“医不自治”,但谈允贤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子,她通过自己患病医治的过程来体察用药。

虽然说婚后开始开方用药了,但谈允贤真正成为一名职业的女医生,还是从祖母的逝世开始的。祖母临终前将全部验方和治药之具传授给了在床边侍疾的谈允贤。凭着祖母多年行医得来的验方,谈允贤开始以“医婆”的身份出入当地的后宅,为后宅女眷治理各项疾病。古代女性的价值往往被禁锢在生育和养育后代之中,这决定了为她们治病的谈允贤大部分面对的病情于妇科、产科、儿科有关。我们也可以从《女医杂言》中的病例可以窥见,谈允贤医治的绝大多数都是患有妇科疾病的病人,她对于妇科疾病还是很擅长的。

《女科百问》书影



明代出版业大佬闵齐伋在重印南宋《女科百问》曾说:宁医十丈夫,不医一婴儿,宁医十婴儿,不医一女妇。婴儿自身没有表达能力,但医生还能通过四诊中的另外三种来医治,但在男女大防极严的明清时期,一般的男医生不能通过“望”和“闻”来诊断女患者,就连“问”也可能要通过其家人(尤其是男性家人)来传话,至于影视作品里被夸张放大的“切”,精确度不高。女患者很难将自己身上的毛病毫无保留的告诉男医生,加之如果中间有人传话,原本含糊的病情就更不清楚了,医生很难对症下药。 




以上的情况,在谈允贤面前都不是问题了。谈允贤跟她的患者,往往先是心同心的交流,让她们放开心房对她敞开心扉,建立在亲密接触上的平等对话,其次对她们的情感和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充分考虑外界因素,最后再对症下药。

《女医杂言》中有则医案就很能体现她的医疗风格:“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其夫为牙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其先有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叶,用生地黄、扁柏叶、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各二两。” 

艾灸



值得一提的是,谭允贤对“灸”的应用十分娴熟,用于治疗不孕症、产后寒热、腹中结块等疾病十分有效。面对病人不能吞下草药补剂的情况,谈允贤灵活转换,使用灸法治疗病人;而针对腹部结块等慢性病,单靠草药的治疗是不行的,还必须辅以灸法来治疗。在《女医杂言》的31则案例中,有13则都用到了灸法。这在明清时期是极为少见的,明清时期,除针灸家外,很多医生都更喜欢用药物治疗而不是针灸治疗。而历史上有名的神医如扁鹊、华佗等人,都擅长用针灸治好各种疑难杂症。

某日,谈允贤梦见祖母对她说:“汝寿七十有三”。谈允贤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在谈允贤50岁时,她开始著书立作,将祖母临终传授给自己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撰写成《女医杂言》。书中谈允贤追忆了先前治过的相对有代表性的病例,将其病情、病史等一一写下,并在其后列出自己的治法、所开的处方,这些病例多为妇科病,涵盖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血崩、不孕等多种病情,患者年龄多为育龄妇女,最小的有6岁,最大的96岁。

汉代名医淳于意画像



《女医杂言》是我国医案发展史上成书较早的医案专著之一。在谈允贤的《女医杂言》之前,也有医生记录其医案,比如西汉仓公淳于意的“诊集”(司马迁记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元代罗天益的医案和元代朱丹溪的医案,但这些医案要么是他人所记,要么是零零散散散落在个人的著作里。真正意义上的医案,最早的就是南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随后就是谈允贤的《女医杂言》。

谈氏侄孙谈修所写跋



但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女医生,晚年却遭遇不幸。根据《女医杂言·自序》及谈氏侄孙谈修所写跋语,晚年的谈允贤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亡,孙子因株连获罪而亡。“以女医名邑中,寿终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数计”,且“年益高,术益神”,虽然梦中祖母的断言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晚年医术更为精进的谈允贤心力憔猝,没有精力完善先前写好的《女医杂言》。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