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德、戴圣:在冷学中振衰继绝1

 liuhuirong 2017-07-19

                 第一节

  回到儒家最初的思维坐标中。

  在孔子庞大而系统的学说体系中,有三个字眼十分重要——“仁”、“礼”、“中庸”。

   为了建立一个“均”、“和”、“安”终极和谐社会,人首先要通过自身持之以恒的内外双修陶冶情操,提升性灵,完善德性生命,这是以“仁”化人;其次要规 范社会秩序,建立人伦范式,确立人际等级,就必须克制自己的非分之欲,这是以“礼”律己;第三是面对纷繁驳杂的社会问题,要有一种统一思想来作方法论,在 此思考向度里始终能让自己保持适中而不偏颇,这就是以“中庸”率思。

  与“仁”一样,“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

  荀子在他的《礼论》中,将礼的作用解释得十分明畅:“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止乱定分,罢贪安心,构建一个文质彬彬的和谐社会,这是礼的出发点,也是其根本归宿。清代学者淩廷堪精辟地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

  而作为儒家重要学术思想的《礼经》,与《诗经》命运一样,也几乎被秦始皇的那把大火吞噬。

  幸而有两对叔侄,他们在共同的文化自觉促使下,产生了共同的文化使命。他们一前一后,几乎在同时组成两个文化抢救方阵:一队负责营救《诗经》,一队负责抢救《礼经》。

  中国真是幸甚!

  有意思的是,这两对叔侄均为邯郸人。前一组名叫毛亨、毛苌。因了他们,《诗经》很安详,欢悦地一直传诵到了今天。

  后一组名叫戴德、戴圣。因了他们,《礼经》终无恙,中华文化书库没因它的缺失而让我们生憾。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对中国的文化人都有着重要的初级普及与早期哺乳作用。

  在这短短的千字顺口溜中,就有“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之句。这里所说的“大小戴”,即是戴德、戴圣。

  想象着无数代童蒙未开的儿童,用他们稚嫩的腔调,念着“大小戴”的名字,从此走进课堂,用光明启眼,在心中植绿,自觉融入大雅传诵、礼乐久熏的中国文化血脉之中,心里顿时感觉难言的一种舒畅。

  戴氏,史称,世居魏郡斥丘,即今邯郸市成安县。

  戴德,字延君,世称大戴。戴圣,字次君,世称小戴。他们在
汉宣帝时均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戴圣曾为九江太守。

  叔侄二人还是同学,他们共同的老师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后苍。

  如同儒家其他经典的师承有序、注重家法一样,《礼经》的传承也有着完备的谱录。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秦灭汉兴之后,有一位叫高堂生的鲁地之人传《士礼》十七篇。另外有鲁地的徐生善为礼容,传至其孙徐延以及弟子公户满意、桓生、 单资、萧奋,再传至孟卿,孟卿继授后仓、鲁闾丘卿,后仓再授沛闻人通汉、戴德、戴圣、庆普。戴德、戴圣、庆普三人分别为《礼》作记,各自成为《大戴礼 记》、《小戴礼记》、《庆氏礼记》。这之后,礼学形成了大戴、小戴、庆氏之学。庆普再授夏侯敬、庆咸,戴德授徐良,戴圣授桥仁和杨荣。

  文化离不开那些弯腰的悉心传授者,没有他们文化就没有上游,没有继往。

  文化同时离不开那些仰面的勤奋继承人,没有他们文化将没有下游,没有开来。

  在这条绵延曲折、薪火相继的漫长文化接力路上,所有的传递者都肩负着双重文化身份,他们既是继承人,同时也是传授者。

  戴德、戴圣也不例外。

  在《礼经》的传承之路上,最显眼的就是他们——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的《小戴礼记》四十九篇。而在时光的侵蚀下,庆氏之学被湮没了,叔叔戴德的《大戴礼记》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外,只剩下了侄子的作品熠熠生辉。

  我们今天读到的《礼记》,就是戴圣的《小戴礼记》。但,很难据此就简单地说这是侄子戴圣的幸运,或叔叔戴德的不幸。

第二节


  戴圣又的确是幸运的。

  因为他生在了一个呼唤儒家经典回归的大时代。

  秦焚书坑儒之后汉家代兴,从汉高祖一直到文帝、景帝,黄老无为之学盛极一时。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作为显学才重登历史舞台。所以,人们往往将儒家的回归,以西汉建元元年汉武帝登基作为标志。

  其实,只要熟悉历史就会知道,儒家的凯旋早从
刘邦时代就已开始。

  早年“不好儒”,有着“以儒冠为溺器”个人爱好的刘邦,登基之后面对一帮吵吵嚷嚷、狂妄无礼的弟兄,很是不满,也很是没辙,但那毕竟都是些早年提着脑袋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弟兄。怎么制定一种秩序来确立自己的威望?如何制定一种规矩来框范居功自傲、唧唧喳喳的部下?

   公元前二〇〇年,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入宫朝贺,儒生叔孙通率领鲁地群生上演了一场场面宏大、庄严有序的朝礼。这群起自蒿荆的莽汉哪里见过 这等端庄整肃的场面?《资治通鉴》说,“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莫不振恐肃敬”,乃至“皆伏,抑首”,“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因此激动而感慨 地言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由此知道了儒学的重要性,将叔孙通弟子悉数封为郎。而且,还亲自到鲁地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祀孔先河。

  汉惠帝时下令废除秦以来实行的“挟书律”,使隐匿于民间的儒学典籍走出灰尘与阴暗,重见天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