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飞卿:苏轼的“涣涣如流水”

 曉山清 2017-07-19

尹飞卿:苏轼的“涣涣如流水”

黄庭坚记述苏东坡写字,是“腕着而笔卧”,又言人学苏轼书,只是“卧笔取妍”(《山谷论书》)。

自此以后,人们谈论苏轼书法,都不会忘了讲讲他“卧笔”,进而添加些诸如“侧锋”“用笔肚书”“散卓笔书”等的私人信息。

黄庭坚这句话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追究的,比如黄、苏二人拿毛笔的方式不一样,几乎就是两个有名的门派,这是自己的、老师的还是时代风气的原因?

黄庭坚这句话仅就“卧笔”来讲,也有疑问,最简单的,右手写字的“卧”有很多种卧,比如笔向东边卧、南边卧、西边卧,等等四面八方卧,那苏东坡到底是如何“卧”呢?

展开剩余92%

这个问题其实跟鉴定苏轼书法有一些关联。

我曾私下将苏东坡一种笔迹特征命名为“掏心窝”。

掏心窝,是指苏书在一字写完写第二字时,从第一字的末笔返回整个字势的“山头”望准而直探第二字字心。

这种笔迹不稀见,苏书中以《寒食帖》最精擅。

在这一特征面前,人称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苏轼、王诜烟江叠嶂图诗跋》系临、伪作是一目了然的。如下图你看到的只剩下了糊弄和痛苦。

《苏轼、王诜烟江叠嶂图诗跋》书于元佑三年(1088年)。黄庭坚说,东坡“至黄州后(按:1079年),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山谷论书》)。什么是可望而知呢?就是只看了一眼,就望见了个笑话。

墨本《功甫帖》中的“甫”字第二画“丨”,有一个“圭角”部件。

这可能也是此前上博研究员认为的“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莫名甚至匪夷所思的运笔与笔触”。

事实上,这种情况自古以来都有。当它与安素轩拓本比对的时候,熟古熟新,自是一目了然。

而对比黄自元楷书的处理,安素轩拓本是典型嘉庆道光笔是毫无疑问的。

蓝色箭头所指的“横折钩”,起笔出现一个“鹰嘴”的特征。这种鹰嘴也不是没人有。随手检出的智永可见如此笔迹。

而对比安素轩拓本,它显然只是一个乌龟伸项的懒样。他与黄自元、林则徐的欧楷面貌几乎没什么差别,又因其掺杂大量肥头大耳式的董其昌,而变得恶俗无比。

又比如钩角出现缺口,举世书家都知缺口意义,而安素轩拓本是“我独无”。

将上述指出“甫”字“冂”这个部件默写一遍,先是一竖出现一个钩,接着写横折是起笔有个“鹰嘴”,最后钩出了一个缺口。

再联系“掏心窝”,实际上,苏东坡到底如何卧笔,是一目了然的。

评贾谊。王勃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而在苏轼那里,则成了“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文家和史家谈事情,见识的高下可见一斑。

有个叫李之仪的人见过苏轼写字,他记下来说:“东坡每属词,研墨几如糊,方染笔。又握笔近下而行之迟,然未尝停辍,涣涣如流水,逡巡盈纸,或思未尽,有续至十余纸不已。”(《姑溪居士集》卷十七)

苏轼写字“涣涣如流水”,你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这句话呢?

中国书法到了文学秀才适度退场的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