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武道,天道,为什么我们事事都讲究一个道?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17-07-19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影子的寓言,说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鳞片和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风一吹,叶就动;叶一动,影子就动;影子一动,影子之外的微阴就动。微阴觉得影子变化无常,结果导致依托于影子的自己也随之变化无常,还完全莫名其妙。于是非常苦恼,就去责问影子。

其实微阴问影,正如我们问心:“你为什么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一会儿念生一会儿欲起呢?”

茶道,武道,天道,为什么我们事事都讲究一个道?

茶道

庄子给我们的回答是:心,它同样也是有所依托的,就像影子依托于树叶。那树叶是不是还有依托,一般人就不会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他们只会蒙昧地把影子当成独立运行的事物,把水中月当成真月亮,而去问影捞月,在心上下功夫。

但他们却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终极依托,不过就像蛇的鳞片和蝉的翅膀一样,也只是依托于其他啊!所以这样的人,既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也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不会是这样,而只能执之以迷,觉之以无常。

正如依托于微阴,则微阴随影而动,对于触及不到影的人,微阴就是“无常”;依托于影子,则影子因叶而存,对于触及不到叶的人,影子就是“无常”。依托于“无常”,用一种未知去应对其他的未知,也就只有莫名其妙而不能自已了,因为终是没有探究到根底。

中国人为什么会把“道”视为最终极的追求,道家有道家之道,儒家有儒家之道,武有武道,茶有茶道,书画之技精深到极致,也称为技艺“合道”。

因为它们的这个“道”,才是神髓,是根本。我们说:“你得道了”,意思正是指你已经把握住了根本。只有得到了这个“道”,才能算得上是贯通始终,明白根底。如此,才能依托于这个“道”,真正把它们做到极致。

茶道,武道,天道,为什么我们事事都讲究一个道?

问心

任何事物,最初都是合于道而诞生的,要想通晓它,就需要往它的根脚处去寻。所以《道德经》讲修身,会讲“复归于婴儿”。所以我们的文化,崇尚追本溯源。

所以不论儒家道家,修身是第一位的,因为身,才是家、国、天下的根本。庄子就说,要用“道”最精华的部分来修身,残余的部分来治国,糟粕的部分来治理天下。(见《庄子·杂篇·让王》)

那么修身修的是什么?深其根,固其本,老子所谓“深根固柢”。我们的根本在哪里?从个人,寻根到天地自然,再追索到“有”和“无”,再往上求,也就只有一个“道”了。“道”,方为天下万物共同的根,方能为人的终极依托。

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找到了这个恒定不变的终极依托,也就把握住了天下万物的根底,也就不会再像微阴一样随波逐流。不改,不殆,则能独立而存,遗世而行,因为心有了安定的归宿,行为有了不变的依凭。

茶道,武道,天道,为什么我们事事都讲究一个道?

道生术

《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杂篇·天下》)。道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但衍生出术、具体到用,则是各有不同的。

《史记》说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并非道家之术取用于百家,而是百家之术取用于道。

墨家取道之“慈”、“俭”,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而自成一家;法家取道之“天道无亲”、“天网恢恢”、“繟然而善谋”,主张依法治国,信赏必罚而自成一家。甚至在道家代表人物中,老子、庄子的术,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术由道所生。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始终沿着术的方向研修而不知回头,终生在术上下功夫而不知复归于道,就好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响,用形体和影子竞走一样,舍本逐末而茫茫然深陷迷途。

为道者必习一术,为术者必精于道,术以载道,以道御术。如此,术方能得以不式微,而能延绵长存,生机勃发;如此,道方能得以不空玄,而能学以致用,造福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