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礼义思想(3)

 liuhuirong 2017-07-20


  二、《周礼》是一部讲国家行政管理的书

  《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周礼》是一部详尽地讲政治、经济制度的书,原书有六个部分,现流存五个部分,末篇《冬官》已佚,由《考工记》填补之。其篇目顺序如次:

  一曰“天官冢宰”。此篇说:“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治)邦国”。冢宰为六卿之首,亦称大宰,为百官之长,其职责是掌管天下政务,帮助君王统治天下。天官所属的编制,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屦人、夏采,共64种官职。

  二曰“地官司徒”。此篇则说:“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安抚)邦国。”其长官为大司徒,掌握国家的教化、土地和赋税等。地官所属的编制为:大司徒、小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等,共78种官职。

  三曰“春官宗伯”。此篇则说:“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协和)邦国。”宗伯为六卿之一,掌国家的礼仪,主管宗庙祭祀等。春官所属的编制为:大宗伯、小宗伯、都宗人、家宗人等,共70种官职。

  四曰“夏官司马”。此篇则说:“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平服)邦国。”夏官大司马为六卿之一,掌军政,统帅军队。夏官所属的编制为: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等,共68种官职。

  五曰“秋官司寇”。此篇说:“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刑(执行刑法)平邦国。”秋官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其职掌握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秋官所属的编制为: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乡士、遂士、掌交、朝大夫等,共65种官职。

   《周礼》的冬官全部佚亡,以《考工记》补充之。《考工记》是与《周礼》不同的另一种书,其首篇为全书的总论,它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 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大夫;审 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认为“百工”是国家的六职之 一。《周礼·天官》说:小宰之职规定国家有六职,“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可见,周礼的冬官之职是 “掌邦事”的,其主要的任务是生产百物,养民富国。而《考工记》中规定了百工、农民、妇功、商旅的职务与任务,他们是从事物质财富生产与流通的,与《周 礼》关于冬官的规定基本相符,所以汉代用《考工记》补充佚失的《冬官》。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国家管理体制的完满性、养民富国宗旨的人本性以及国家行政 管理的系统性。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在《周礼》的六个部分中,有着丰富的国家行政管理的思想。

  首先,其建立了以 大宰为首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官职体系,进行严密的分工,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管理。大宰统管天下政务,地官总管国家的地方事务,对百姓、教化、土 地、赋税、生产和流通进行管理。春官司徒掌管国家的礼仪,主管宗庙祭祀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器物、音乐舞蹈、占卜巫祝之类。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要有人进行 专门的管理。夏官司马掌握军政,总管军队的行政事务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兵器、车乘等。秋官司寇掌握狱讼、刑罚等方面的事务。冬官掌管百工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方 面的事务。就是说,设立官职,分别管理全国教化、土地、赋税、礼仪、祭祀、军政、司法和经济。为了对天下进行有效的管理,《周礼》以国中为中心,把全国疆 域划分为王畿、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等等,并且说:“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 其所有。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引自《周礼·夏官·职方氏》。就是说,把全国划分若干行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用严格的办法 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进行严密的管理、控制和惩罚。用“八法”管理中央官员,用“八则”管理地方官员,用“八柄”驾驭群臣,用“六叙”来规范百官的行 为,用八级分设任务并按等级进行业绩考核,还要用“五禁之法”来强化对官员的管理。如“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 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引自《周礼·天官·大宰》。

   第三,德主刑辅的治民模式。国君首先自己要有德,并且要率先实行八种承认的社会公德:一曰“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二曰“敬故”,尊敬老朋友;三曰“尊 贤”,提拨有德的人;四曰“使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五曰“保庸”,奖励有功的人;六曰“尊贵”,尊重有地位的人;七曰“达吏”,推荐勤劳的小吏;八曰 “宾客”,以礼接待客人。国君自己有德,就能以德得民。国君得民的方法有九种:“一曰牧(地方州牧),以地得民;二曰长(诸侯国的君长),以长得民;三曰 师(学官师长),以贤得民;四曰儒(儒士),以道得民;五曰宗(宗子),以族得民;六曰主(采邑的宗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下级小官),以治得民;八曰 友(乡里朋友),以任得民;九曰薮(管山林渊泽的官吏),以富得民。”引自《周礼·天官·大宰》。。

  以德治民,就要对民进行教育。 《周礼》主张用“六德”、“六行”和“六艺”教育民众。所谓“六德”,就是“知、仁、圣、义、忠、和”,即智慧、仁爱、义谊、忠诚、和谐。“六行”,就是 孝、友、睦、姻、任、恤,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家族、联姻亲戚、信任朋友、同情赈济贫民。“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 箭、驾车、书法、算数。此外还要施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随便马虎);二曰,以阳礼(男人乡射饮酒之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 (婚姻之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僭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苟且偷生);七曰,以刑教中 (正直),则民不虣(音:暴。野兽,暴虐的意思);八曰,以誓教恤(敬慎),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 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功绩)制禄,则民兴功。”引自《周礼·地官·大司徒》。

 《周易》强调,“以五礼防万民之 伪,而教之中(中正);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引自《周礼·地官·大司徒》。,反对不教而诛。“五礼”即是吉、凶、宾、军、嘉。“六乐”即是云门、 咸池、大韶、大夏、大濩(音huò)、大武。用“五礼”教育民众,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之中正而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规范;用“六乐”来陶冶民众,使民众产生 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周易》认为,对百姓的治理除了讲德治以外,还要辅之以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施加)万民 之罪”引自《周礼·秋官·司刑》。,“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 之刑,八曰乱民之刑”,要用八种刑罚来恁罚不道德的、不遵守社会规范和犯法的民众。

  第四,还有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如财务、生产、土 地、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管理。如财务管理方面,全国设有严密的管理系统,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是“大府”,下设有“玉府”、“内府”、“外府”管理财物 的出纳,以“司会”为首的“职内”、“职岁”、“职币”管理账目。“司会”管理全国的收入支出的账目,是最高难度的会计官员,“职内”和“职岁”分别是管 理一年内收入和支出的会计官员。各官府都鄙一年用度的节余,都交给“职币”统一掌握。对于财政的管理强调节约。国家的财政主要来源于赋税,“以九赋敛财 贿”。所谓“九赋”是: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对于这些赋税,要“以九式均节财 用”,即要以九种方式来节约用度。专门设有“遗人”这个官职,来掌管结余的财物。这些结余下来的财物,用来接济贫民或赡养老人和遗孤。

  总而言之,《周礼》系统地讲了对国家进行全面的管理,其中包括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配置,各级官员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对政治、军事、法律、生产、流通、财政、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古代管理文献。

  三、《仪礼》、《礼记》是讲礼制、礼节、礼仪的两部书

   《仪礼》是三礼之一,是儒家传习的最早的一部书。它原称《礼》,汉代时称为《士礼》,相对于《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时改称为《仪礼》。改 称《仪礼》是有道理的,因为《仪礼》17篇,全是仪礼的详细记录。《仪礼》中包含有国家政治生活、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往以及婚丧嫁娶、民间习俗等诸 多方面的礼仪规定。虽然其中许多宣扬封建等级和祭祀鬼神的繁文缛节已经过时了,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东西。如“士冠礼”规定,男子到了20岁要 举行加冠礼或叫加冕礼,这标志着男了到20岁已经成人,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了,这是很有价值的。再如“乡饮酒礼”,这是国家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 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表明对老人和长者的尊敬,是我们民族敬老的表现,这难道不是有价值的吗?《仪礼》中记载的礼仪、礼俗绝不是周公或孔子的杜 撰,它是有历史承袭性的,从《仪礼》中可以认识我们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仪礼》之所以称为《礼经》,是因为它作为礼节仪式的基本规定,各个朝代根据当时 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加以增华,这种增华必须以《仪礼》为基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西汉时,《仪礼》已经取得了“经”的 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仅只是《仪礼》从属性的资料。到了东汉时,“记”经过长期的流传增删,大多数被淘汰,最后形成了85篇本和49篇本。传说 85篇为戴德所辑,称《大戴礼记》;49篇本为戴圣所辑,称《小戴礼记》。后来郑玄对《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释,从此,《礼记》脱离《仪礼》而独立成 书。《礼记》的内容十分庞杂,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门说明《仪礼》中的有关内容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侧重日常礼节的,有孔子的言 论,有完整的论文,有记授时颁政的,等等。《礼记》包含有儒家丰富的思想资料,特别是含有极为详尽的礼治主义的内容。

  儒家在《礼记》 强调“礼”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更是人的文明水平的标志,是人的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引自《礼记·曲礼上》。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礼”,离开了“礼”的制约,人的行为就会异化。儒家 在《仪礼》、《礼记》中规定了繁多的礼节仪式来规范、制约和强化的人行为,使其人与人之间,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同僚之间都严格按礼的规定行 事,把社会中各种关系、地位、上下、尊卑、利益都调节到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力图实现社会的平衡与和谐,达到天下安宁的管理目标。

  一个民族礼貌、礼节、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反映了这个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对社会管理的能力,因此,礼貌、礼节、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