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与落实建议

 爱山 2017-07-20

 


作者简介: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特级教师;张秋爽,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数学特级教师.

原文出处:
基础教育课程

内容提要:

核心素养指的是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本文阐述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进而提出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最后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建议.


期刊代号:G392
分类名称:小学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指的是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指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研究一直是多个学科、多种领域合作研究的集成,被多个国家高度关注.中国为迎接未来教育挑战,也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核心素养目前没有精准的定义.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认为“核心素养”是高效率地参与工作和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移植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个体获得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绝非各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各科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

      郝京华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尽相同.

      马云鹏教授认为,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者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现阶段,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尚未明确界定,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体验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史宁中教授说,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从数学素养由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看,数学素养的定位始终由数学在成人社会中的表现所决定,包括我国数学素养中“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提法,其唯一的指向是公民,是成人.所以,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在当年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中反映,而是在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中体现.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人文性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此同时又要悦纳学生的不成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的过程,参与一个个讨论的主题,辩论一个个有偏差的想法,总结一个个有个性的创意……在这样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合作、沟通、交流、适应、调整等能力悄然形成.当课堂不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时,教育教学就回归常态.学生的人文素养、自我管理能力也在过程中得以彰显,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公民素养如影相随.

      2.整体性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性体现在有些学科必备的素养中:如抽象、推理、创新等,学科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如语文、英语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都可以整合.整体性并非淡化学科,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而是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相互融通,也就是“软化”学科边界,其价值还在于为类似“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子:科学课和数学课的整合,科学课中的杠杆尺可以作为数学中学习“反比例意义”概念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互动,在互动中建构,在建构中生成,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即为学习的要义.再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曹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司马光砸缸》运用了逆向思维;《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随机匹配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有6种情况,获胜的可能性是1/6.而且这个故事能让学生在体会智慧的同时,学会辩证思考,了解规则意识在现实生活、国际交流、未来社会的重要性,而我们津津乐道的取胜之道也有其局限性.所以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提升学生整体化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整体性还体现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基础.

      3.实践性原则

      课堂是实施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益保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思考经验,在过程中进行体验性理解,进而完成活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所承载的对概念的关系性理解,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活动需要,事先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回顾反思等环节也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4.结构性原则

      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认真研讨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作为教师,要读懂教材.如《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核心思想是: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化曲为直、极限思想.课堂上要不断地渗透数学思想,数学课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更为重要,要培养能够让学生进入社会而有学习能力的素养.教育从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为重点.

      课堂上要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用思维导图、日记等方式呈现自己对本单元核心概念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知识不是无本之木,让他们弄清知识从哪里来,还要让他们体会到知识可以到哪里去,来去之间,知识的本质就会镶嵌其中,知识的价值性就在潜移默化中驻足于学生心里.教结构、用结构也能体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创新意识、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1.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既有对成功的回味又有对偏误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思路的提升与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2.学生数学素养来自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重新调整和整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

      3.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烙上数学的重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品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经历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

      由此可见,数学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从学生的独立思考中来,从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来,从学生的问题解决中来,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从教师有价值的引领中来……

      核心素养和公民素养是磁铁的两极,不可偏向任何一个磁极.教育教学是跷跷板的两端,需要放上同等重量的砝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公民素养的角度看核心素养,我们的视界就不一样了.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和罗盘,视野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未来,所以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有整体全局观,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以公民核心素养来引领各学科的发展,使学科课程内容互相转化,让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的融化剂,让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力求每一个孩子在学习阶段获得良好的教育,能适应未来社会,能乐观地面对学习和未来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