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花鼓灯继承、创新与发展

 昵称30002707 2017-07-20

安徽花鼓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讲座综述——赵新盟(中国花鼓灯艺术资深专家)

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蚌埠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在蚌埠市文工团时任演员,艺术科副科长、创作室主任、导演、艺术总监,现调蚌埠市艺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蚌埠市文化局艺术总监。

50多年的艺术生涯,在安徽花鼓灯、泗州戏创作表演上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曾在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摸花轿”等20多部歌舞剧、歌剧、话剧担任主要角色,并获得文化部演出、创作二等奖,省优秀个人奖。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传略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安徽省高级专家人名录》、《当代中国舞蹈》。


一、花鼓灯的特性

花鼓灯是歌、舞、戏、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不同的角色和分工都有不同的特点如鼓架子的刚健豪迈;兰花的柔美,温婉;锣鼓的热烈与灯歌的诙谐。

(一)地域性

安徽花鼓灯流传于沿淮一带,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在此地碰撞交融,形成了一种区域特色文化,安徽花鼓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历史岁月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南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族民间代表性乐舞。 

(二)民间广场性

华夏民族作为最大的民族——汉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一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玩起花鼓灯,花鼓灯的舞蹈语汇大多自来于生活,拥有不同的寓意,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不同的灯班子随着岁月的发展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蚌埠一带拥有三花美誉之称凤阳花鼓”、“花鼓灯”、“卫调花鼓”为代表。

 (三)自娱性、即兴性

花鼓灯不仅是人类感情的表达方式,更是对生命的高度阐释。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人们总是在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玩上自已心爱的花鼓灯,舞以达欢,以舞交流,也增强了凝聚力。



二、赵老师与花鼓灯的结缘

作为1949年以后新一批的花鼓灯文艺工作者,赵老师见证了花鼓灯从民间——课堂——舞台的艺术历程与发展。可以说赵老师是经历者,也是开拓者。赵老师在回忆起他的的艺术生涯中,提到了两位重要的老师。

·与大师吴晓邦

新中国的舞蹈开拓者、著名舞蹈家、舞蹈史学家吴晓邦先生,建国初期带领天马工作室的演员们编排花鼓灯剧目《花蝴蝶》,作品用花鼓灯歌舞戏的元素讲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子在人民的教育下转变为思想端正,爱劳动、爱生活,勤奋致富的故事情节。那时的赵老师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他在作品中扮演一个儿童形象,吴晓邦先生在指导赵老师时,不仅在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上要求精益求精,在舞蹈中所出现的台词也秉持着对民间艺术严谨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指导、纠正赵老师的一言一行,要与安徽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吴晓邦老师强调在创作民间舞蹈时,注重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根”元素和“民间性”,寻求创新的同时不失本民族文化,把创作中的民间舞蹈积淀在牢固的民族文化之上,从而发展、继承中国民族民间舞——安徽花鼓灯亦是同样的创作理念。

·与妻子娄楼

说到赵老师就不得不提与他青年相识,如今牵手相伴已走过大半辈子的妻子---娄楼老师,这对舞蹈伉俪。

赵老师常说:“当年有一位年轻聪慧的姑娘,她像花鼓灯的情、花鼓灯的意,如涂山圣泉之水涓涓细流,悄然无声地渗透我的心田,最终与她相守一生。”

作为同样从事花鼓灯事业,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娄楼老师,在赵老师所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中陪伴着赵老师一同前进,互相扶持,才创作出一部部经典的花鼓灯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江淮大地,载入花鼓灯艺术的史册。

三、继承、发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创作也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忘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忘继承。取于民,用于民,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而赵老师的创作就更好的印证了这点。

《玩灯人的婚礼》是赵老师、娄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在1978年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花鼓灯作品。这一时期大量中国当代舞蹈作品涌现,老师将军旅题材舞蹈融入花鼓灯元素,无疑不是时代潮流下的创作,吴晓邦老师看完高度的赞誉“好歌、好舞、好演员”。

 《算盘声声》 是1979年所诞生的又一部花鼓灯佳作,其创作过程就少不了与娄楼老师的陪伴。在采风过程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赵老师只能骑着自行车载着娄老师,经过长途跋涉,从蚌埠市区才到达偏远的凤阳乡下,进行编创前的采风,眼前田间看见的老农挥汗淋漓、拼搏劳动的画面,让赵老师想起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民耕作时慵懒状态的强烈反差,由此农民犁地的情形启发了赵老师的创作动机,将算盘盈利敲打的声响借喻农民的丰收成果又结合花鼓灯特有的鼓点,歌唱了中国迎来新时代、新政策翻天覆地收获场景。如此,在作品的背后也离不开娄楼老师的陪伴与帮助,共同完成一部部优秀的佳作。

《好一个花鼓灯》依托人文景观为背景,不再是局限的舞台上表演,而将观众带入更生活化的表演之中,传递出玩灯人更多的热情,激起观众的无限共鸣。



安徽民间乐舞与 保护出品 | 原创| 文稿图片未经允许不得擅用

                     撰稿:许瑞信、邰越   责任编辑:孫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