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若觉得中医难,多半是你打开中医的方式有问题

 阿弥陀佛度世人 2017-07-20





但真正一上临床

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书上讲的这个脉是什么证那个脉又是什么证,自己怎么觉得每个人的脉都一个样儿?


辨证组方思路都特别清晰,但实际运用时,稍微复杂点的症状就不知该如何下手?


明明疾病和症状都相符,这个人按健脾思路治效果挺好,另一个人却毫无效果?



可是

还真有那么些大夫

一摸脉就能把症状说得惊人地准确

开的药看起来没啥特别

但吃下去效果总是特别好



这究竟是人家自带中医开挂作弊器

还是自己学的都是假中医

其实

只是

你打开中医的方式不太正确


现在大家一般是怎么学中医的呢?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各家学说》

……


这些教材

但总体来说

只是写得很好的中医参考书

 

问题是

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太庞大了

各种流派数不胜数

……

 

就拿你可能已经很熟悉的五行生克关系举例



知道这个图的核心要害是什么吗?


按五行生克的理论

任何一脏出了问题

可能连带的其他脏腑也会受影响

导致整个系统都跟着出了问题


调节五脏中的任意一脏或几个脏

理论上都能解决问题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以及后面一长段解释

意思并不是告诉你当肝气实肺气虚时

一定要泻心火补肾水

而是提示你

当肝出了问题时

可能连带着肺

或者其他几个脏都跟着出问题


要解决问题时

也不一定只盯着肝

理论上调节五脏中的任意一脏或几脏

都能让“金木水火土”得以“相平”

使得人体恢复健康




然而

问题也就在于

疾病往往是复杂的

……


如果把握不好

调节某一脏甚至五脏一起调理

也可能都没效果




五脏之间

每一味药之间

都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若配伍不对

本来用得正确的药

也可能被不恰当的药给牵制或者抵消掉

 

毕竟

人体

不是

简单的加减法

直接把治每一脏的药堆上一堆

只要有哪几种药蒙上了,病就能好

……

 

光是五行生克的五脏辨证

就有那么多不确定的方法


然而

别忘了

五行还有这样的一种表达形式




有人会问

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论》

连五行都没用

人家用的是六经的体系

这不能细说

不然又是一个大坑

……

 

还有

八纲、卫气营血、三焦、经络等等

各种各样的辨证体系

以及这几种体系和五行、六经的融合


这么一算

恐怕光是治病的思路

就比五行生克还要复杂

……


所以

古代每个高手都把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思路

以及这种思路对应的治病方法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

这些高手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体系

最后就形成了中医不同的流派

 

然而

问题也就出在这

虽然每个流派都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但这些流派彼此之间

很多理念和技术是不太一致

甚至就是冲突的

……


比如

《伤寒论》

有的流派就认为核心是扶阳

有的流派认为核心是存津液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俩可是天壤之别

咱得学到多高的程度

才能把这两种解释给想清楚

……

 

但中医教材

必须做到看起来客观公正

无所不包

而且

每个流派都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

缺了谁也不行




综上

所有这些东西

都要融合到每一本教材里面去

……

 

你想想

你学的每一本中医教材

都是这样把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攒到一起

一股脑地倒给你

等你上了临床遇到真正的病人时

该听谁的

 

这还只是中医本身的内部矛盾


别忘了

你还学了

一大堆和中医理论根本矛盾冲突的西医课程

还有

英语和计算机

……


再看看

历史上的和现在那些很厉害的神医

大都是从小就跟着一个水平还不错的大夫

完整学习了老师的一整套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

再慢慢触类旁通

……

  

当然

有些没机会遇到好老师

不过这类人往往是

从一本还不错的中医书入手

把这本书读透吃透

基本上就已经名震一方了

这时无论再读别的书或者拜师求学

都毫无压力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