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天生胆小”其实是被教育出来的!|平安生活驿站

 地地286743 2017-07-20

很多父母在评价自己孩子的时候会用一个词——“天生胆小”,觉得孩子遇事过于怯懦、畏缩,往往以哭闹了事。那么孩子胆小怕事真的是天生的吗?并不尽然,外界影响特别是家长的教育才是塑造孩子“胆小”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早已高度进化,祖先们每天要面对的绝大部分威胁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消失不见。我们所保留的只是趋利避害的条件反应,其中“利与害”的定义则更多来于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换句话说,孩子怎么认识哪些是危险因素、怎样处理和应对,基本上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有位著名的行为学家做过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个一岁小孩单独放在一个房间,给他一只温和的、白色大鼠,实验员在小孩一摸到大鼠的时候,就在他背后用锣“duang”地敲一下,孩子当然会因为惊吓而哭泣。然后大人进去安慰他,哄好之后仍然把他留在房间里。接下来,只要小孩去摸大鼠,实验员就“duang”地来一声。如此反复持续一周时间后,让孩子不再接触这个环境。


很多年以后,尽管这个小孩对当时参加实验的情景已经完全不记得,但是他仍然害怕那些白色的、毛茸茸的动物,哪怕是小猫、小兔子,也会控制不住地紧张、害怕甚至哭泣。这个例子生动地证明了,不仅恐惧反应可以被操纵、被训练和强化,而且引起恐惧情绪的所谓“危险”,是被人定义的而不是绝对真实存在的。


那么,出生时一样一样的孩子,怎么有的会变成温顺的小绵羊,有的就长成强悍的小狼崽呢?原因就在于家长给他们创造的生活环境不同,教育孩子如何面对陌生情境、解决未知困难的方式不同。孩子的风险意识基本上都来自于家长。对危险的认识,来自于身边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如果大人不仅能帮助孩子辨识“威胁”里的危害和风险,还能鼓励和帮助孩子把“威胁”当作挑战去克服,孩子就会逐渐因为积累了经验和获得了成就感而变得勇敢。如果大人只是简单告诉孩子这个危险不能做,面对困难要躲避绕行或者由大人代劳。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最后只好完全依赖大人。


举例来说,我家儿子从小特别怕狗,一开始我没当回事,就是告诉他不要怕,你越怕它越追你。后来有一天,我俩走路去幼儿园,在小区里遇见一条大狗,他非常紧张。我试着蹲下跟儿子一样高的时候,再看迎面过来的那条狗,突然发觉真是好吓人啊!我跟儿子有将近1米的身高差,原来从他的视线看到的就只是凶恶的眼神和血盆大口啊!


我跟他说,啊!我蹲下来才知道,原来狗狗真的那么吓人啊!然后我不再强迫他放松,只告诉他不要轻举妄动就好。尤其在面对大狗时,一定不要去直视它的眼睛,因为那对它来说是一种威胁。说完后我立刻感受到儿子一下就放松了。他肯定在想:哦,原来不是我胆小啊,爸爸也害怕。爸爸现在不怕是因为他长得高,等我长高了也就不怕了。现在爸爸说不动就没事,我学爸爸的样子肯定也不会有事。


有位哲人说过,所有的危险都来自于未知。意思是说,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可怕,主要因为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才找不到应对的办法。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危险、困难和挑战都是一种“应激原”(stressor),我们的身体产生的 “或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反应,都属于同一类生理过程。所以勇敢和胆小是一回事,只是选择的不同罢了。选择勇敢或者害怕,都是孩子的权力,选哪个都没有错。


我们家长要做的,并不是要强迫孩子“勇敢”,而是帮助他搞清楚害怕的真实原因,并且战胜困难,而不是一味地做鸵鸟,用“天生胆小”来自欺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