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水营城--京津冀历史城水关系初探

 lvdadou 2017-07-20


以水定城、因水兴城是人地关系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地区的水系演变与城市体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相互响应、相互制约的耦合系统。


可以说,城水关系是决定地区发展的核心关系之一,治水营城的根本意义是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研究城水关系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历史时期河流水系与城市存在怎样的耦合关系?


2. 城水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对方?


3. 决定耦合关系的因素有哪些?是保持不变的吗?


4. 耦合关系在区域未来发展上能起到何种作用?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梳理历史时期的城水关系的大致脉络。从宏观尺度上看,京津冀地区是很有特点的。




、京津冀地貌格局特征:水营力下塑造的平原



京津冀遥感影像(来源:网络)


京津冀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所在的华北平原是我国地理地貌类型最多元化的区域,坝上高原、华北平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渤海湾、湖泊湿地等,可谓高原、山脉、盆地、平原、湿地、滨海大陆架和内海岛屿,多元地理地貌齐全。


但如此多的地貌类型怎么还能称为一个区域呢?答案是水对地貌的营力作用。


从自然地貌演进的角度来看,整个华北平原基本属于河流冲击平原,河流从西部山区高地不断汇入东部平原,平原主要是由黄河与海河水系合力塑造而成的,这也为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提供了先决条件。


历史上,华北平原并不缺水,水系发达,湖沼星罗棋布,是水资源丰富地区。

  

利用DEM分色技术,可识别地表高程细微的地带规律性。从图中可直观看出永定河、滹沱河、漳河、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冲击--淤积扇发育情况,清晰地表现出黄河与海河水系对京津冀基本地貌的塑造。

 

京津冀流域地貌分色图 (作者自绘)

 

、京津冀地貌分异:三条等高线


京津冀平原地带有三条重要的等高线:100米、20米、5米,将其分为三个地貌分区。


山前地带100--20米高程带,地貌特征以河流冲击扇为主,以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最为明显,河流形态为竹枝状支流汇入干流,水患少,土质好。


中部地带:20--5米高程带,地貌以河流泛滥沉积为主,部分被南运河切割,河流形态以多股并行为主,水患多,河道带土质好。


滨海地带:5--0米高程带,以三角洲古泻湖为主,历史上属于海陆交错带,土壤盐分高。


京津冀地带分异图(作者自绘)

图中黄色为山前地带、绿色为中部地带、浅蓝为滨海地带


三、白洋淀--“天壤奥处”


古人曾用“天壤奥处”来形容白洋淀,意思是指天地间最低洼的地方。白洋淀--文安洼湿地带将京津冀地区分为南北两个水网系统。


从河北平原古河道分布图上看出,白洋淀南北两侧河流都向其汇流,形成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湿地带,在历史上也是重要的河流入海通道。



河北平原地面古河道分布示意图


、京津冀城镇发展脉络


太行山山脊海拔1,500~2,000米,受永定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


京津冀早期城镇聚落都出现在东西向河流的平原出口上,形成依托太行山麓的山前城市带。


先秦至隋唐,城市主要集中在山前平原分布,土质适合农业开发,并且避开河水漫流。


金代,黄河南去,为城市群东扩奠定了稳定的空间,中部城市数量首次超过山前。


元代北京由区域中心变为国家中心,京杭大运河繁荣,天津、沧州空前发展,相较山前城市带,发展出新兴运河城市带,如河间、沧州丘、广平府、临清、德州、聊城等。


清代滨海地区新城市不断发展,天津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


太行八陉示意图(

太行八陉示意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