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二少爷收藏馆 2017-07-20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极度悲观主义者,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恐惧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又很容易受到周遭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我一直比较抗拒那些描写病痛或死亡类的书籍。


不只是因为心里会倍感煎熬,还仿佛是心理暗示一般,总觉得不读这类文字,这样的事情就会离我和周围的人远远的。



所以,当我了解到《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是一位医生在身患绝症的最后一段岁月里写下的文字时,我的心里是很抵触的。尽管买下了它,但有较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翻开。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封皮上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我才下定决心要读读这本书。这句话是: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与逝者或垂死之人有关的催泪故事,这本书却赢得了我的钦佩,甚至是眼泪。”


想必这本书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也是极为诚恳地一再强调这是本好书。


于是,我在闷热的夏日里,毫不意外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我们经常将医生和死亡联系到一起,那是因为在大多数人走向死亡的最后阶段里几乎都有医生的介入,医生在很多患者心中似乎就是那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想过医生自己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是怎样的状态,更没想过在医生自己的心里,自身的绝症和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医生这份职业对他们自己来说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刚好,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择业从医和走向死亡的心路历程。



保罗·卡拉尼什,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


1977年出生于纽约,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他因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2013年,正值壮年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保罗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他开始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2015年3月,保罗离开人世,留下这本“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的《当呼吸化为空气》。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当我身强体健时”,记录了保罗自己从选择专业到毕业从医再到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下部是“至死方休”,记录了保罗在身患绝症后的治疗过程和心灵升华的种种感触。


 在上半部里


我们会看到一位学术精湛绝对敬业关爱患者意气风发的优秀医生,看到他一路成长的心灵感受。



最初保罗纠结于选择文学还是医学,直到最后完成论文,他才意识到“只有医师才能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人’”,于是“放下书,弃文从医”。


第一次解剖尸体,“刹那间百感交集:嫌恶、愉悦、恶心、沮丧与敬畏”;


第一次认识到神经外科的沉重责任,“跋涉在情感、科学和精神难题最茂密的荆棘丛中,找到出口,或者杀出一条血路”;


第一次直至很多次面对死亡病例,“有时候,这种沉重感非常明显。压力与沮丧弥漫在空气中。……有些日子,我在医院的感觉,就像酷暑之中被困在没有尽头的丛林,大汗淋漓,浑身湿透,死者家属们的眼泪就像大雨,倾盆而下”。


在这样一日复一日的医生生涯里,保罗不仅在医术上不断进步,在心灵上也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它,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神经外科对于我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大脑与意识的纠缠,更在于生与死的纠葛。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采取行动,在身还能得到升华……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和挣扎。


保罗绝对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他常常会考虑患者的感受而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他很怕自己变成“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义”的毫无同情心的医生。



他不断思索着医生的职业意义,“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在这样磨炼医术、磨砺医德的成长之路上,最终,保罗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获得最高荣誉,即将拥有自己的研究室。


而让我眼含热泪的却是他这番自我认知:


医生们的职责,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为什么而宝贵,而值得一活,并好好计划,可能的话,要尽可能保留这些东西——如果不行的话,就让病人去的安详体面。掌握这样的权力,就需要有很深的责任感,有时也掺杂着愧疚和自我责备。


相信每一位接受保罗治疗的患者,一定都会更多地感受到尊重、善意甚至是柔情,即便要迎接死亡,也会多一些坦然和从容吧。


 在下半部里


我们会看到一位饱受病痛折磨但意志坚定收获颇丰的病人,看到他直面自己的死亡所做的种种努力与思考,至死方休。



命运残酷,就在保罗即将走上人生巅峰之时,癌症来袭,凶猛而至,甚至难以招架。


他一瞬间从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了亟待救治的病人。


即使他之前思考了很多与死亡有关的哲理,但突降的灾难也让他茫然困惑不知所措——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其实更像有谁刚刚用燃烧弹炸毁了你一心一意前进的道路。


“我就像个正接近终点线,却轰然倒地的长跑运动员。照顾病患的责任再也驱动不了我前进,因为我自己已经成为了个病人。”



接下来,与主治医生沟通、确定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重新制定家庭方案,这是保罗按部就班要去做的。更重要的,他要自己思考并体验死亡,“自己的死亡,是一片毫无特点可言的荒原,我迷失其中……转而求助于文学”,“这段难熬的时光,是文学让我重获新生……‘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是的,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和思考,保罗在病情得缓之际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他要回归手术室。


我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做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于是,保罗还是回到了他最爱的手术室,并坚持每天做九个小时以上的手术,直至病情恶化。


最终,他还是坦然迎接了死神的降临。


他在还能动笔之际,将全书最后的文字留给他刚刚出生八个月的女儿。命运的确残酷,却又带有几分眷顾,让保罗得以将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以这样的文字留给后人。


保罗的文字不煽情、不苦痛,字字珠玑,触动心弦,耐人寻味。这本书必将是文学史上和医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我曾经因为自身原因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医院,亲身感受生死,也看过很多其他患者的悲与欢。但懦弱的我始终不愿意去真正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更不愿触碰这个话题。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保罗走了一遭生死轮回,更加清楚地知道,在还不知道死亡是哪一天的时时刻刻里,我们要努力地活着,拥抱生活,深爱家人,不断前行,坦然接受命运的每一份安排。


这些文字写得并不顺畅,几经修改,完全不如其它篇章那样一气呵成。请相信,原本我写得更用力更深情,但最后又毫不犹豫地划去了很多优美感伤的句子,变成了现如今的平铺直叙。



因为,我相信,保罗写这本书的本意绝不是要让读者感动于他的经历,而是想让读者真正了解一位医生对职业的深刻认知和对生与死的深刻探究。


所以,我选择用平直的语调,甚至是摘抄原文的形式,尽最大的努力将这本书的真谛真诚地传递给大家。


最后,就在这些文字写成之际,一位长我两岁的好同事、好兄长刚刚于三天前接受了脑部肿瘤切除手术,此刻正在经历难熬的术后恢复期,想把这些文字送给他,祝他早日康复。


在呼吸化为空气之前,我们仍将奋力前行,至死方休。不只如此,还要努力让一切变得有意义,毕竟“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编辑:水 杉       美编:崔 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