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风格变化最大的三大硬木家具流派

 信手摘 2017-07-20

 

和传统的明清家具比起来,民国家具更洋气。这种“洋气”反映在家具上,就出现了中西“杂交”的现象,或曰崇洋时尚。你知道这个时期的三大家具流派分别是什么吗?

中华民国从1911年成立到1949年终结,通常我们将这期间所生产制作的家具统称为民国家具。这里面又可分为“民国仿”家具和“民国式”家具,前者即民国期间仿制的明清家具和西洋家具,后者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广 派 硬 木 家 具


广作硬木家具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广州距离海南岛和南洋诸国的海路近,硬木进口便利,运输成本较低。


特别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江、浙、闽三处海关,只剩下粤海关对外通商,在这种情况下,广州成为了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它不仅是东南亚硬木进口的源头,还占得了与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先机。



广州的家具作坊吸收了西方的文化艺术,将其与传统的中式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式风格,例如:用料粗硕、雕刻繁缛,打磨精细,装饰花纹喜好采用夔龙拐子与西番莲纹等等。


嘉庆四年(1799)正月,酷好广式硬木家具的乾隆皇帝去世。由于战乱和经济拮据等原因,继位的嘉庆、道光皇帝大幅削减了宫廷造办处的家具制作,并限制地方向朝廷呈送宝物,广州硬木家具行业受到了沉重打击。为了生计,广作硬木家具的风格逐渐向平民化、西洋化转变,草花梨和坤甸木等低档硬木的使用也因此逐渐增多了起来。

苏 派 硬 木 家 具


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经济一度复苏,史称“同光中兴”,苏作硬木家具的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然而,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终结了这一局面,接踵而至的庚子之乱和巨额赔款,更使大清帝国进一步走向了衰弱和灭亡。国内民生困顿,百业凋零,家具行业也深受影响。

由于经济衰败以及生活时尚变化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的苏作硬木家具转向于省工省料与简易轻便,硕大气派的八仙桌和太师椅的制作逐渐减少,简易多用的麻将桌和轻便小巧的屏背椅等家具则十分流行,在材质上有些产品则使用比较廉价的草花梨等替代红木。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时期的苏作硬木家具虽然在工料方面有所下降,但也创新了一些适应时代潮流的家具品种,值得今人重视和肯定。


海 派 硬 木 家 具


如果说以上两种家具流派,是基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风格变化,那么,海派家具就是“从无到有”的变化。它将明清家具以床榻、几案、箱柜、椅凳为主要格局的模式,扩展到西洋家具的沙发、衣柜、梳妆台等品种,在艺术风格上为中西融会,改变了中式家具原本的走向。




民国海派家具在用料上延续了明清家具的理念,以硬木为主、酱红底色雍容富贵。造型款式吸收西方式样,像西洋彩玻璃、磨边镜子、西洋花饰等也被大量采用。当然,民国家具既然是对东西方文的接纳和互融,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免会有些令后人啼笑皆非的“流行美”。


譬如丰子恺先生在《东西洋的工艺》中嘲讽的一款当时“流行”的椅子:“在椅子的坐板上,雕出屁股的阴模型来。这些椅子,到处都有。有的地方,堂皇的讲坛上、会议室里,也都陈列着许多屁股的模型。而且这屁股的阴模型的中间,还凸起一条,把两只大腿隔开。”


不可否认的是,民国家具也为传统的中式家具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譬如民国家具在设计中大量出现了西方的纹饰;出现了木材热弯工艺;出现了玻璃镜子;出现了工业化的金属构件……这些元素在当代中式家具中还能找到身影。



照 片 里 的 家 具


清末民初,在照相术传入之前及其后的一段时期内,西洋的写实绘画技法在国内已经颇有名气,通过目前传世的人像画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国人的形象,还可从中了解当时所使用的家具。


这是一张布面油画,从画中可见一张广式太师椅和独挻的圆桌

清代油画广东一个三品官员像,广式太师椅并有脚踏

这是一张技法娴熟的写实祖宗像,典型的广式师椅和脚踏

民国初年的纸本水彩画,有张拐子龙的太师椅

民国初年的纸本水彩画,画中是一张中西合璧的靠背椅

中西合璧的靠背椅


中西合璧的靠背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