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高情商,是对事不对人

 Esniper 2017-07-21




《有书快看》之5分钟带你读《简单的逻辑学》

更多快看视频,可在应用商店搜索“有书共读”APP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几乎都少不了与人辩论,我们常常会发现,辩论有时刚开始还是正常的,慢慢的就会被引导到一些扭曲的方向上去,而且,通常是情绪盖过了理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况,那些扭曲论题的人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做到的呢?


今天,我们接着来梳理那些常见的逻辑错误。


亲爱的各位书友,本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一共分为5章,可以根据我所拆的10个主题点,每天阅读半章到一章。建议今日读完第5章的10-19节。在开始之前,请你思考这两个问题:


1、你曾经在网络上与人辩论过吗?回想一个印象最深的案例。

2、你怎样理解“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这句话?请举例说明。


对人不对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说,我是对事不对人,可是更多的情况,是对人不对事。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了论证本身,却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就违反了这个原则。


我们经常看到,甚至在新闻媒体中都会看到,故意去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私人生活的负面信息,以此来击败对手,在很多选举中尤其常见。


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公众对论证本身的注意,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因为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这种胜利,不值得沾沾自喜,因为这不是逻辑的胜利,不是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扰乱听众的能力。


压制理性


理想的论证,永远是通过证据使人们信服一个观点,但通常这种信服不是因为论证的原因,而是因为粗暴的强制。


人们可能因为被强迫而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人不会被强迫去想不愿意想的事情。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被传播。


高压政策的背后,永远隐藏着危机,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去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假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也要保持警惕,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同时,不要仅仅满足于一个结果,而最好要求专家也能给出论证过程。


如果只满足于听专家的结果,那么本质上就是:“不要问任何问题,按照我的话去做就对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自以为是的专家,也有各种抱有自身利益目的的专家,检验的标准不应该是他们的结果,而是他们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这个结果的。这个论证的过程,也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向专家学习的。


质的量化


我们经常陷入一种迷思,觉得任何东西都可以被量化,好像只有量化了,才能真正把握一种事物,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光波的波长来定义蓝色,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那个数值不代表蓝色本身,我们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蓝色。


数字的经验不等同于背后所代表的实质,我们在纵容一种关于精度的假象,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被量化,都可以被我们了解。


但很多重要之物都是无法衡量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比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我们怎样衡量?它们多重,速度多少,成本几何?试图把一切量化,本身是对某些珍贵之物的亵渎。


以出身论英雄


在参加招聘时,一个名校的学历常常是好的敲门砖,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杰出人物向我们证明了,学历和家世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大公司的HR,你可能会有名校偏见,也许会认为一个人毕业的学校不好,那么就代表他的品质一定不好,这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有色眼光,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止于分析


人类天生是分析动物,喜欢分解事务,即使不在物理结构上,也会在精神上分解,以便完全了解它们。


但是,仅仅懂得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把它们重新组合成整体。就像小的时候,我们拆开一个闹钟,但是却不能装回去,那说明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个闹钟。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事情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更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用纯粹的数量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简化主义


如同上一条所说的,一个整体是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的,例如,人的身体可以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声称人的身体就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那将是对最简单的推理的盲从,是向简化主义的谬误屈服。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比如,我们把焦点完全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已经发生了。




分类错误


人是天生的分析动物,也是分类动物。我们喜欢把一件事物,放入某个和它某方面有共同点的大类之中,以此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而分类错误,却是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在图书馆里,对一本书错误地归类,可能导致长久的遍寻补货,而对一个人错误的归类,可能导致长久的偏见,而错误的分类是由于我们从开始就没有真正认识它们,我们缺乏真实的观察。


混淆视听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判断产生谬误,是因为被转移了注意力。


在现实中,可能会有大量的混淆视听的策略,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却能够激发情绪的信息来分散和误导我们的注意力,比如现在的很多鸡汤文,通篇都在引发情绪,却扭曲了正常的逻辑。


它们诉诸的是感情,而不是推理,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与所要论证的观点是毫不相关的。


以笑饰非


“认真你就输了”,最近我越来越反感这句话。当有时,人们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的反应时,就会用这个策略,假装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


让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不会有任何影响。如果不能使人嘲笑论证本身,那么可能会试图把论证对手作为笑料,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去。


当然,有些论证也许确实是可笑的,也不值得严肃对待,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花点时间来说明为什么这个论证是错误的,失败的,可能也好过简单地嘲笑论证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