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5)

 liuhuirong 2017-07-21
这已是六七年前的旧事了,温体仁在奏章中不仅旧案重提,而且诬以结交党朋、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包藏祸心等不实之罪。这几种罪名都是崇祯帝平生最憎恨的,看毕奏章,崇祯勃然大怒。

  第二天朝会时,年轻的皇帝朱由检高高在上,龙颜含威,巡视着朝堂上的每个人。他多看了一眼钱谦益,见他面带春风,眉挑得意,心中一阵厌恶,随即命侍臣传令,让钱谦益与温体仁当庭对质。

  这真如晴空霹雳,击得钱谦益措手不及,原以为此次会推内阁,自己稳操胜券,没料到会遭人暗算。温体仁早就深思熟虑、成竹在胸,言辞咄咄,气势逼人,不慌不忙地发问;相形之下,钱谦益毫无思想准备,十分被动,更显得理屈词穷。

   对于温体仁的突然发难,朝臣们感到气愤不平,纷纷为钱谦益打抱不平,指责温体仁居心不良。温体仁见自己反成了众矢之的,便向崇祯搬弄是非说:“臣此次会 推不与,本应避嫌不语,但选举阁臣事关宗社安危,钱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臣不忍见圣上遭受蒙蔽、孤立无援,才不得不说。”温体仁危言耸听,却字 字落在崇祯的痛处,他最恨大臣结党营私、腐败受贿,又最怕大臣们蒙蔽欺骗他,所以,崇祯认定温体仁忠心耿耿,对钱谦益更恨一层。

  崇祯 自作圣明,不肯偏听偏信温体仁的一面之词,便问大臣们钱谦益可有结党受贿之事。周延儒抢前一步回答说确有此事,并添油加醋渲染一番。大学士钱龙锡、吏科给 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来为钱谦益申辩,并指出温体仁觊觎入阁,才如此刁难别人。温体仁冷笑着挑拨说:“皇上让臣与钱谦益当庭对质,却有这许多人替他狡辩,足 见钱谦益一向交结私党。乞望皇上明察。”多疑的崇祯果然被激怒了,严词斥责了钱龙锡等人,并诏令将章允儒等人降职处治,钱谦益也被罢了官,遣送回籍听候发 落。

  通过这次阴谋事件,温体仁和周延儒获得了崇祯的好感,为他们进一步窃取权柄打下了基础。

  钱谦益事件过去后,朝中大臣余愤未平,有几人交相上疏参劾温体仁,甚至将他奉承魏忠贤的旧事也翻了出来。他见势不妙,便耍弄手段,以退为攻,主动提出辞职,并申诉自己因为秉公办事而得罪了百官,现在遭到奸人报复,处境孤危,竟无一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

  温体仁再一次利用了崇祯厌恶朝臣结党的心理,博得了崇祯的同情。他又趁热打铁,诬告揭发他的毛九华、任赞化都是钱谦益的死党,使钱谦益事件再起风波,温体仁浑水摸鱼,大长个人威风,为他挤入内阁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果然,两年以后,温体仁进入内阁,参与机要。

  玩乐与误国,哪个更可怕明朝的皇帝,从明成祖之后,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玩乐的,比如正德皇帝;一种是误国的,比如万历皇帝。因为他们的这种特征,手下的大臣自然也分为这样两类。而玩乐和误国,哪个更容易让明朝灭亡呢?

  答案是:半斤八两。

  促织天子明宣宗蟋蟀,是很多人用来斗蟋蟀赌博取乐的一种小昆虫。历代喜欢斗蟋蟀的人很多,南宋的大奸臣贾似道就痴迷于蟋蟀的玩斗,置国事于不顾,后人戏称他为“蟋蟀宰相”。

  尽管自贾似道以后,斗蟋蟀之戏成了“玩物丧志”,乃至误国误民的代名词。但昏聩之徒并未从中汲取教训,明代竟然还出了个酷好此道的“蟋蟀皇帝”明宣宗。

   明宣宗不但喜好斗蟋蟀,而且简直到了迷惘的程度。《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 要。’”据史料记载,宣宗皇帝的诏书原文是这样写的:“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吉祥儿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 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

  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正式下诏书,派专人,到处采办进贡蟋蟀供其玩 乐,其昏庸可见一斑。问题还在于这位皇帝是个玩蟋蟀的行家,不但需要量大,而且对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不是容易蒙混得了的,这就增加了任务的艰巨性,既然皇 帝下令,况钟等辈当然不敢当作儿戏,只好逐级下达命令,要百姓全员出动。其间出现的悲剧、喜剧、丑剧,不可胜数,宣宗也由此获得了“蟋蟀皇帝”的骂名。

   吕毖的《明朝小史》中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宣宗派人到江南要蟋蟀,以至于好蟋蟀的价格上升到几十两银子一只,枫桥地区有个粮长受上司委托购买蟋蟀,发现了 一只特别好的,就用自己所骑的骏马换来了。他的妻子以为骏马换来的蟋蟀一定不同寻常,就偷偷地打开罐子看,结果蟋蟀跳出来,被旁边的一只鸡吃了。粮长的妻 子非常害怕,就上了吊。粮长回家看见妻子死了,很难过,也上了吊。这个故事与蒲松龄所写的《促织》大同小异,估计蒲松龄的小说乃是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 改编而成的。

  《促织》这篇小说利用小题材表现了一个非常严肃重大的主题,就是控诉皇帝和各级官僚对人民的野蛮残害。全文先从最高统治 机构皇宫写起,再一层一层往下推。皇宫中喜欢斗蟋蟀,华阴县的县令为了讨好上司,就主动献上一只蟋蟀,上司为了讨好皇帝,命令华阴县每年都提供蟋蟀,这一 来地方上就苦了。县令向下级的里正发令,里正借这个机会敲诈百姓,逼迫百姓凑钱买蟋蟀,捉到好蟋蟀的人就无限提高价格。以上是概括地介绍故事发生的社会背 景。

  然后,蒲松龄笔锋一转,集中写主人公成名的遭遇。成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读书人,别人欺侮他,给他按上了一个里正的差使,他不肯敲诈老百姓,可是自己家里又穷,拿不出钱来买蟋蟀,只好自己去逮,于是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捉蟋蟀本来是小孩子们的一种玩耍,但是在成名所处的特定的条件下,却成了关系到成名的身家性命的一件大事。因此,这个读书人只好丢下书不读,从早到晚提 着竹筒到处去捉蟋蟀,费了很大力气捉到两三只,可惜都太小太弱,不合格。官府看他到期了还完不成任务,就把他抓起来打板子,逼着他再去捉。他的两条腿都化 了脓,行动很困难,以至于打算自杀。幸亏他的妻子从巫婆那里弄来了一张图,成名按照图上所画的方位,终于捉到了一只大蟋蟀,于是回到家中全家庆贺,把那只 大蟋蟀当成了救命的宝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