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千年徽州系古桥

 曹国书馆 2017-07-21

徽商与桥

徽州多山,丘陵高低重迭,绵亘蜿蜒,在飘渺的烟云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山间到处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溪水汇聚成河,河岸葱绿着垂柳和直檀。有溪,有河,便有了桥。

徽州的古桥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它们或朴拙、或精巧、或沉稳,让每一个见过的人都难以忘记。


徽州人常说:“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徽州境内天然多水,河流纵横,河面上也就架起了大大小小的桥梁。

险峻的地势,湍急的水流,对于外出谋生的徽州人来说是一大障碍,而桥,便成了他们克服困难的“通道”。


当年,无数徽商匠人就是从这些古桥上走过,与家人离别,独自走向深山外的大千世界。

歙县古桥

       太平桥 位于县城西练江,亦称河西桥。宋端平元年(1234),郡守刘炳创浮桥,元末毁于兵燹,明初建木桥,弘治间(1488~1505)知府何歆改为石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郎中程建重建, 乾隆九年(1744)中书程大瑛重修,道光、光绪年间亦有修葺。现存联拱石桥型式完成于清代,全长279.8米,宽6.9米,高9.5米,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半圆拱,16孔,横联拱券,孔径12.4~16米不等。桥墩为厚墩,并砌有缓冲护墩的分水尖。桥面和拱桥采用沉含砾凝灰岩,其余部位采用红砂岩。我国石桥拱券多为奇数,太平桥纵列16孔,壮观奇特,为华东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桥心旧有碑亭,祀观音,民国时通公路毁去。1996年,县政府向社会募捐137万元维修加固。 


   风雨廊桥 位于北岸村棉溪河上,原名北溪桥,清中叶建。桥上建廊屋11间,通面阔33米,明间较大,其西侧原有佛龛。木梁架,进深4.7米,七步架,檐柱和金柱间用单步梁连系。廊西墙设水磨砖漏窗,东墙开各式空窗,明间为圆窗,使光线投向神像,造成佛光效果。北端第二间东墙设 897大矩形月洞,置飞来椅,月洞上挑出雨披,有撑栱。廊屋南北两端有桥门,各建弓形山墙,东西为封护檐。 


        高阳廊桥 位于许村昉溪上,宋处士许寿始建双孔石垛木桥,元处士许友山重建。明弘治年间,许胜生改建为石拱桥。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桥身为双孔石拱桥,长21米,宽5.3米,上建砖木结构桥廊,廊内七间,两侧置坐凳,中间南侧有砖砌石台佛座,面对北侧圆窗,窗下有一“宝库”窟(焚纸炉),炉砌在墙外分水墩上。桥廊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部屋面略升高于两边,使屋面脊线参差错落。桥廊中部三间顶上有天花,上画云龙飞凤彩绘图案,其余四间为彻上明造。 

        紫阳桥 位于渔梁东练江上,明万历年间建,初名寿民桥,纵列式发券,9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主要以红砂岩砌筑。清光绪十五年(1889)桥栏倾圯。该桥是县内古桥中最高和最宽者。 


      万年桥 位于徽城北门外扬之水上,明万历元年(1573)建。纵列式发券,9孔,长155米,高10米,宽6.6米,为古县城通北乡要津。桥东端原有一石牌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额,毁于清乾隆年间。桥初建时,汪道昆曾赋诗一首,有句云:“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同。地据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功。”桥名出此。 


        升平桥 位于许村镇高阳村南溪上,明建,花岗岩石质三孔石拱桥,长48米,宽7米。两侧有望柱、栏板。现为交通用桥。相传为汪氏世德堂所建,故又名世德桥。清代两次修葺。

徽州文化

在世人眼中,桥有着许多的象征意味。桥的一端,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窘境,另一端,则系着人们的梦想和追求。

可以说,走太平桥,过太平日子,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心愿。或许,这也就是桥名所寄寓的深刻内涵。

文:综合歙县志 /图:网络 

“歙县论坛”法律顾问:王亦文  律师  安徽久安律师事务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